教育应摒弃功利,注重灵魂
近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出台,旨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该政策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本扎在宣传册中焦头烂额选培训班的家长们又陷入了不知通过何种方式提高孩子成绩的焦头烂额,更有“差生”家长连连摇头:孩子在学校里成绩本就不好,这一来,没有补习的机会了,我的孩子怎么赶超别人呢!其实,在我看来,“双减”并不是要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而是希望转变当前浮躁逐利的教育生态,通过转换教育理念,帮助孩子们从教育的技术层面解脱出来,转向灵魂的培养。
曾有幸在《中国好课堂·第二届中国诗词教学展示课》上,聆听到语文名师王崧舟讲《墨梅》。课堂上,为了带孩子体会诗人王冕赋予墨梅的含义,王老师让大家把4句诗与“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对应连线。此时,一名孩子在判断“不要人夸好颜色”应与“心中梅”相连时用的是排除法:“前面2句诗已经连了‘家中梅’和‘画中梅’,剩下的只有‘心中梅’了。”孩子很聪明,全场都笑了。而此时,王老师却说:“很好,但这是解题的技巧,不是理解的方法。”于是,孩子重新开动脑筋:“‘不要人夸颜色好’,梅花没有脑袋,那‘不要人夸’这个事应该不是真的发生的,是作者心中想象的。”王老师欣慰地点点头,认真地说:“孩子,不要在解题的技巧上兜圈儿,而是要在心灵的理解上下功夫。”
是啊,在这个浮躁逐利的社会里,大家都只注重结果,诸多校外培训班更是希望用更为“有效”的技巧,帮孩子获得更高的分数。从“练就超强大脑,1分钟背诵课文”、“掌握特殊技巧,3天提高数学成绩”、“学会万能金句,拿到考试高分”一类的广告语就能看出,它们的侧重点,早已不是教育的初衷。诚然,或许图解、排除、代入验证等解题技巧的训练能帮孩子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但文学之美、数学之巧、史学之深、科学之精……岂是通过“技巧”的传授就让孩子有所领悟的呢?
李克强总理曾说:“当前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出在我们的术、不是出在我们学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术层面——我们的教育缺乏的是灵魂的东西!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而这灵魂的培养,自是急不来的。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校外培训行业的从业人,都应该借着“双减”政策的关口放下教育焦虑,重新审视教育的深刻理念。所谓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熏陶,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影响。它就应该像王崧舟老师给孩子们讲《墨梅》一样,抛开所谓的技巧和功利,讲它悄悄然长洗砚池旁,淡淡然染在纸上,悠悠然住进每一个孩子的心。如此,科学、艺术和文化才能真正与他们的成长之路相伴,对他们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只有这样,科学、艺术和文化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才能传承。(海南省定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