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创新 > 教育科技 > 正文

以职教赋能农技人才

2022-06-03 12:18:26 | 来源: 中廉导刊

如今,距离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只有不到一百天,各国选手摩拳擦掌、加紧苦练,都想以最佳的竞技状态,在技能“奥林匹克”的擂台上大显身手。“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培育农技人才不仅是托起共富梦的关键,也是职业教育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

外引内育,激活农技人才“一池春水”。当前,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层出不穷,乡村建设亟需多类型、多层次的农技人才,如农业科研人员、新型职业农民、技术推广群体等。然而,现实中“空心村”日益蔓延,人才流失日趋严重。为厚植劳动沃土,职教理应“引凤筑巢”,以扎根农村、发展农业、服务农民为导向,塑造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情怀,让人才敢担当、善创新、勇作为。同时,充分挖掘“源头活水”也必不可少。通过“订单式”培训、项目课程教育、农技流动课堂等,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帮助本地“田秀才”和“土专家”增才干、长见识、开眼界,如此方能汇澎湃“才力”涵养致富“潜力”。

乘势转型,打通农技人才“任督二脉”。人才为产业服务,必须与时俱进、协同接轨,不可自说自话、自弹自唱。尤其是在农业技术的运用上,一旦出现差错就会影响作物收成、造成村民损失。以往的农技人才,不缺阅历缺学历,不缺想法缺智慧,不缺经验缺技术,但随着“数字乡村”的深入推进,“充能”与“提质”便很快成为了“重头戏”。面对此番重任,既要加强涉农专业群建设,如园艺技术、农村电商、观光农业管理等,把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等复合能力融入教学,又要深化思想认知,破除守旧观念,从原先汗流浃背、风里来雨里去的农耕传统,逐渐转向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模式,实现能力与素质的同频共振。

做优平台,耕种农技人才“万亩良田”。“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农技人才的集聚离不开平台的搭建,即使是再小的乡村单元,也需要依托乡创空间来促进资源共享和创意孵化。事实上,囿于场地不足、经费不够、评价不畅,许多农技人才无法施展手脚、拓宽视野,更遑论助力村庄“起飞”。若想突破这种困局,应当整合多元主体供给,构建起行业企业、农业类院校、科研院所及农村集体的合作网络,形成“众行”的协同效应。一方面,打开职称参评通道,为农技人才“量身定制”专业称号、考核标准和评价群体;另一方面,适当给予优惠倾斜,如工资补助、创业贷款、就业奖励等,营造栓心留人的环境,确保人才能够“跑得快”且“行得远”。(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人民政府 过筱)

【责任编辑:兰明启】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3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