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教赋能农技人才
如今,距离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只有不到一百天,各国选手摩拳擦掌、加紧苦练,都想以最佳的竞技状态,在技能“奥林匹克”的擂台上大显身手。“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培育农技人才不仅是托起共富梦的关键,也是职业教育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
外引内育,激活农技人才“一池春水”。当前,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层出不穷,乡村建设亟需多类型、多层次的农技人才,如农业科研人员、新型职业农民、技术推广群体等。然而,现实中“空心村”日益蔓延,人才流失日趋严重。为厚植劳动沃土,职教理应“引凤筑巢”,以扎根农村、发展农业、服务农民为导向,塑造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情怀,让人才敢担当、善创新、勇作为。同时,充分挖掘“源头活水”也必不可少。通过“订单式”培训、项目课程教育、农技流动课堂等,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帮助本地“田秀才”和“土专家”增才干、长见识、开眼界,如此方能汇澎湃“才力”涵养致富“潜力”。
乘势转型,打通农技人才“任督二脉”。人才为产业服务,必须与时俱进、协同接轨,不可自说自话、自弹自唱。尤其是在农业技术的运用上,一旦出现差错就会影响作物收成、造成村民损失。以往的农技人才,不缺阅历缺学历,不缺想法缺智慧,不缺经验缺技术,但随着“数字乡村”的深入推进,“充能”与“提质”便很快成为了“重头戏”。面对此番重任,既要加强涉农专业群建设,如园艺技术、农村电商、观光农业管理等,把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等复合能力融入教学,又要深化思想认知,破除守旧观念,从原先汗流浃背、风里来雨里去的农耕传统,逐渐转向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模式,实现能力与素质的同频共振。
做优平台,耕种农技人才“万亩良田”。“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农技人才的集聚离不开平台的搭建,即使是再小的乡村单元,也需要依托乡创空间来促进资源共享和创意孵化。事实上,囿于场地不足、经费不够、评价不畅,许多农技人才无法施展手脚、拓宽视野,更遑论助力村庄“起飞”。若想突破这种困局,应当整合多元主体供给,构建起行业企业、农业类院校、科研院所及农村集体的合作网络,形成“众行”的协同效应。一方面,打开职称参评通道,为农技人才“量身定制”专业称号、考核标准和评价群体;另一方面,适当给予优惠倾斜,如工资补助、创业贷款、就业奖励等,营造栓心留人的环境,确保人才能够“跑得快”且“行得远”。(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人民政府 过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