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书为伴 不负韶华
青春正是读书时,良书为友,伴成长。2023年3月27日,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向全国青年学生发出开展读书行动的号召,吹响了青年学生深入阅读的“号角”。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少年通过阅读良书,可以长志气、增骨气、强底气。学校和广大教师要利用自身优势,潜移默化的引导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一、爱读书——书海无涯 兴趣为舟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要有兴趣驱动,这样才会全身心投入,那么阅读亦是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需要,一方面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所以我们可以根据青少年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利用名人形象引发其对名人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其通过自主阅读去深入的了解名人,为阅读搭建桥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计活动例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活动让其享受阅读的乐趣,引导博览群书、拓宽视野。
言传不如身教,同时家长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方案》指出“家长既是兴趣点燃者又是习惯监督者,既是共读参与者又是阅读示范者。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会使孩子变得更专注,更容易萌发自发学习的劲头”。
二、读好书——见贤思齐 志在高远
《方案》倡导广泛全面阅读,提出“中小学阶段要重视引导学生加强历史文化、科普知识、法律常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阅”,首先,这就需要家长在书籍选择上要摒弃功利短视思想,少一些功利阅读的禁锢,多一些放飞灵魂的兴趣阅读,切忌粗暴干涉硬性强制。其次,在书籍的选择上立足青少年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中华文化源流长、博大精深,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因此无论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体现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书籍都可以阅读,所以我们既可以阅读经典,提高文学底蕴和境界修养,也可以涉略一些前沿科技。同时阅读我们也要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对待外国书籍,要做到辩证取舍、洋为中用,摒弃消极因素,吸收积极影响。
三、善读书——破卷取神 强国有我
善读书就要“盖破其卷,取其神”即突破其字面的意思,汲取其中的精华。《方案》中明确指出:“学校要实施师生共读行动,引导教师与学生同书共读、同学共进,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营造师生共读良好氛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我们教师与青少年学生共读,在共读中指导引领学生领会书中之“道”,明晰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在共读中“教学相长”,师生互相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善读书就要“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即读书是为了探究事物的道理, 要着眼于应用。对此《方案》中提到:“注重读思行结合。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强化读书感悟、探究体验、启智增慧,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学用相长、知行合一。把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与开展红色教育、科学探究、实践体验、志愿服务等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既读有字书、又读“无字书”,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拓展读书实际成效,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为我们学校和教师组织实施青少年读书活动指明了方向。这要求我们在组织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活动的过程中,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深入挖掘学生自身资源、家庭资源、校内资源、社会资源、乡土资源等,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青少年学生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使青少年学生在读有字书和“无字书”的过程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丰富人生阅历,完善自我,提升素质,实现人生价值。
善读书就要“强国有我,不负韶华”即使祖国变得更加富强,我要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才不会辜负美好的青春年华,才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方案》中指出:“实施‘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主题读书行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学生从小听党话、永远跟党走。”这是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落地的有效措施。学校和教师要牢记这一光荣使命,组织青少年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怀,使青少年自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转化自己的政治认同和行为习惯,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学校和教师在读书行动中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要让阅读良书成为青少年的终身习惯,在阅读良书中培育青少年的核心素养,不断推进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长春市第五十三中学 赵可峰 张冬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