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顽疾”该如何破?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重要一环,其改革与推进如火如荼,以浙江为例,全省中职学校专业布点2553个,高职专业布点1631个,累计170余所职业院校15.3万余人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等。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也有难啃的硬骨头,切记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摸清职教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职教发展方向尚不明朗,是依附于普通教育发展,提升学历为主;抑或是以技能专长为核心,形成其独立的评估体系。当前改革推进以前者居多,“中本一体化”的创新便是探索职业教育的一角,通过中职3年加应用型本科4年的培养模式畅通中职毕业生学历提升通道。2021年暑期,黄同学作为“3+4”中本班的学生无需参加高考,便开始在浙江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学习。其以职业技能为特点,本质仍遵从以学历提升为核心的内在逻辑,中职替代高中作为过渡,回归于普通高等教育,职教将仍处于附属与弱势地位。职教要能独当一面,需尝试摆脱单一的、唯学历论的衡量评价体系,塑造职业教育评级等第模式,建立例如以证书、竞赛为标准的互认机制。
捋清职教发展路径。以职教肩负起育人育德的根本责任,同时向社会输送德技兼备、基础扎实的高技能人才,其终端应不限于企业定岗、学校任教,还应探索为政府所用、为人民服务的新时代职能。2011年从北大退学转入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的周浩,即便获得全国第六届数控技能大赛冠军,在受到机械制造产业转移的影响时,仍转岗不顺而离岗,可见职教的终端接纳性不高、包容度不够,适配性不强。众多职校建立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初衷是实现好技能毕业生就业的“软着陆”,但各项举措提振的信心程度仍不够充分。合作交流的企业质量鱼龙混杂,某些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低,未等学生毕业就破产。探索建立开展院校与国有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以国有资本的规模与信誉作为背书,来完善和兜底职业教育的终端。既能提升产学研合作基础,又使得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接轨,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提出新范本。
讲清职教发展道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职教的开端分数线虽逐年升高,但离普高仍有不少差距,可见“分数不够读职高”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职高技工前景不明朗”的担忧仍挥之不去,“工作环境脏乱差”的顾虑依旧消除不掉。职校若没有优质生源,则无法形成“专心致志干技术”的良好氛围,难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严谨学风,便陷入“学得不用心、就业不放心、结果不称心”的循环。做好职教开端的宣传普及工作刻不容缓,政府联合主流媒体积极落实主体责任,提升报道力度,加大宣传频率,强调职教作为培育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摇篮”,以技能成才的个例偶然性“博眼球”转变为记录写实的日常定期式“家常饭”,使职业教育的后续发展自然而然地活跃在公众视野中,从而增加社会关注度与参与感,提升职业教育的思想认同。
从被动引导到主动拥抱,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观念与思维模式的转变更不是一朝一夕的。唯有营造好技能人才得到尊重、职教学生得到关注的社会环境,才能让技能人才的“接班人”竞争上学,而不是无奈之选。(宁波市鄞州区选调生 裘康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