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考生专业选择问题的几点思考
网络上热议高考考生专业选择问题,更深层次上讲就是“就业焦虑”。寒窗苦读十几载,家长都希望孩子能鱼跃龙门,生活安定富裕,但大学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紧张,家长想通过“择优”大学专业为孩子铺平一条就业道路,进而催生出“高考志愿填报咨询”等相关产业,归根结底就是“就业焦虑”。
缓解社会性“就业焦虑”是社会治理重要方面,也是推进“共同富裕”重要指标。试着从三个“新”着手,逐步缓解“就业焦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缓解“就业焦虑”,需给成功赋予“新定义”。要赋予成功多元化定义,不应仅仅以职业成就和经济地位为标准,还应包含个人成长、自我实现和社会贡献等因素。每个人都有梦想,能够为追求梦想而不断努力,本事就是人生的成功。无论是通过创新创造、环保行动、公益事业还是影响他人的积极行为,个人社会价值和贡献都应被重视和鼓励。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鼓励个人多方面发展,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都应被定义为成功的人生。
缓解“就业焦虑”,需为就业寻找“新路径”。搭建更多校企对接、国企直聘等就业渠道与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导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对于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单位及企业在社保方面给予减免,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适度增加社会公益性工作岗位,增加就业容量。多方面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偏远地区去,特别是基层村社组织,为基层补充“新鲜血液”,输送高学历人才,壮大基层村社组织人才队伍,优化基层组织人员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部高效毕业生就业问题。
缓解“就业焦虑”,需由教育绘出“新画卷”。职业教育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承担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与此同时应大力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促进学生有效就业。强化校企合作,根据企业需求定向培养专项人才,打破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就业需求鸿沟,让高效毕业生,毕业就能就业。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实施宽口径素质培养,实现岗前培训、“实习-就业”一体化,加强学生就业教育,帮助学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傅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