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才、育才、留才”写好人才“海南篇”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更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更加开放的引才机制,建设人才荟萃之岛、技术创新之岛”。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活力的热土上,做好“引才、育才、留才”工作,方能汇聚各方英才,写好人才“海南篇”,为自贸港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 。
广开渠道“引才”,让人才有“树”可栖。“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引才需有开阔的视野和超前的眼光。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的背后是杭州诚意满满,拿出“真金白银”引才,为更多人才营造一个科创的春天。海南自贸港建设同样也应如此。要拓宽渠道引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建更加开放的人才机制,搭建更多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引进青年人才,科技人才,高水平科创团队。创新柔性引才,打破职称、学历等“四看”限制,采取聘任制、挂职等形式,让中央部委人才,科技人才、知名院士、专家等高层人才“引龙如海”,补全行业拼图,促进各领域事业协同发展。要精准靶向引才,立足海南地方特色与事业发展需求,要聚焦“五向图强”,四大主导产业,三张消费文章来靶向引才,着急引进高层次急需实用性人才,为发展注入的“智慧清泉”。
多措并举“育才”,让人才有“台”可展。引进人才是基础,培育人才是关键。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人才如良木,欲参天之盛,需深植厚土、固本培元,人才培育绝非一蹴而就,恰似璞玉,需经千雕万琢方可成器。把人才的目光从“短平快”项目转移到“谋长远”发展上。要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育体系,根据不同人才的特点与个性化发展需求,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搭建丰富多样的实践锻炼平台,拓宽人才视野,促进人才知识更新、技能提升与综合能力提高,为助力人才成长悉心“施肥浇水”。要搭建广阔的事业发展平台,给予人才充分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使其能施展才华、实现价值。还要构建完备培训体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滋养,到专业技能培训的精准滴灌,为人才成长提供全方位滋养。要坚持“以项目论英雄”,破除排资论辈的“条条框框”,让人才在引项目、抓项目、推项目中发光出彩,经锻炼、长筋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用心用情“留才”,让人才有“根”可扎。引才不易,留才更难。只有让人才安心、舒心、放心地工作和生活,才能真正留住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人才支撑。既招会念经的外地“和尚”,也要让本地“和尚”好好念经。要让人才安心,要打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完善的福利保障,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要让人才舒心,营造尊才爱才、包容多元的温馨氛围,让人才有归属感、成就感。用心设立有意义的表彰奖励机制、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措施等,有力激发人才的创新热情与内生动力,让人才在党的悉心关怀与有力支持下,如鱼得水、如鸟归林,尽情释放出自身蕴含的无限潜能。要让人才放心,要注意“三个区分开来”,要给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撑腰鼓劲,让干部无后顾之忧去干,大展手脚去干,激励干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啃下高质量发展中的“硬骨头”,提升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在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的锐意改革过程中“直挂云帆济沧海”。
功以才成,业有才广。人才是基础性、决定性、战略性资源,更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海南自贸港建设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人才,必须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插引才育才的“无心柳”,多播留才用才的“真心苗”,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激情热情,不断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盛程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