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数字乡村的“农家饭”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方面。中央一号文件、《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连续指出要“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正是从顶层设计出发,为进一步高质、高效建设数字乡村擘画时代蓝图。“好风凭借力,送‘数’上青云”,做好工作不妨从特色“农家饭”的背后探寻,着眼“起灶”“培苗”“添柴”的细微之处,循着文件规划“菜谱”,献上一桌乡村振兴的“数字盛宴”。
搭好组织“农灶”。做出地道的“农家饭”,农村灶台是避不开的基本设施。搭建材料质量好、功能融合全、通风朝向正的“农灶”,不仅可以让饭菜“熟得快”“入味足”,更让厨师省心、省时、省力。目前,数字乡村建设正步入高质量发展的“精品厨房”,若想端上一桌可口的数字“佳肴”,搭好“组织灶”自然必不可少。保证数字“能下村、能融入、能扎根”,需要聚焦组织的“统筹协调、上下联动、提效增智”。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全方面领导,建立县、镇、村三级党委联动平台,明确“书记抓数字”的实质责任,使灶台“通风口”摆得前、摆得正,让数字“东风”进的来、留得住。同时,促进地方各部门破除壁垒,使其如灶内“黄泥”“瓷砖”般融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不断增强自身数字思维、数字认知、数字技能,形成强大合力、筑实基层“内壁“,避免在数字“热浪”中因“韧度不足”而开裂、脱落,真正为数字“下乡”夯实组织“灶台”。
育好人才“农苗”。农家菜味道纯正、浓厚,食材鲜美,是顾客喜爱的主要方面。而透过“面子”看“里子”,不像反季节、未经风雨的大棚管理,“时令化、本土化”的自主栽种,才是影响食材、口味的本质原因。同理,在《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中,全篇鲜有提及“人才”二字,却句句彰显着“育才之效”。如智能农机研发突破靠的是培养“领军人才”,乡村网络设施全覆盖靠的是磨练“工程人才”,乡村新业态蓬勃靠的是培训“电商人才”。实践证明“育才精方能数字兴”,要让自主育“材”成为数字乡村前进的“原动力”。围绕引进“数苗”时令化、“本地菜苗”数字化的思路,一方面通过“政企校社”多方参与,实时更新“领军、管理、工程”人才画像,强化本土智力支撑;另一方面,加强“村官”等党员干部的跨界知识储备,打造“雁阵”型队伍,进一步带动农民数字素养提升,营造“关注、应用、创新”数字的良好氛围、共享“数字红利”,培育更多优质、特色“菜苗”。
用好资金“农柴”。无论是“香甜浓郁的锅巴”,还是“外焦里嫩的酥鱼”,对火候的掌控深刻影响着饭菜口感。在木柴的“一添一抽”中,以“小火慢炖,大火收汁”的八字要诀,方能烧出各色美味。面对乡村数字建设的“生米”“新料”,修炼调节资源“火候”的内功,用对、用好“资金柴”亦是一道必答题。近日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给出思路,“数字中国加强整体谋划、统筹推进,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保障资金投入”。当下已迎来后疫情时代的经济拐点,要尽量避免“大水漫灌”式投入,统筹引导好各类资金,力争每笔“柴”均能充分燃烧、释放有效能量。并基于此大力创新资金扶持的“燃烧方式”,精准控制、合理调节每个“数字单元”的火候、温度;积极发挥政府平台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规范参与,放大资金的“乘数效应”。力求用政府的一捆“柴”点燃池子里的“一团火”,让“资金柴”烧的旺、烧的久,持续为数字“下乡”、建设乡村供热能、添新力。(浙江桐乡市崇福镇党政办 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