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防汛救灾的四层堤坝
近段时间以来,华北、黄淮、东北等地出现极端降雨过程,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当前我国仍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研究部署了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强调“各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要始终绷紧防汛救灾这根弦,始终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慎终如始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各项工作。”
以预为先,筑牢第一层“思想堤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浙江、福建等地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挥防台防汛工作,他反复叮嘱干部要“宁听骂声,不听哭声”。这对当前工作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在这次“卡努”台风的人员转移中,我便听到了群众的骂声。“这太阳都还在,怎么就让我转移了,你们也太小题大做了”“这天气你们驻村干部下来干嘛,村里又没啥事。”......这些骂声虽不好听,但也好过老百姓的哭声。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宁可十防九空,也要万无一失,科学且全面地制定应急预案,考虑到最坏情况,这样才能在极端情况下,顶得上,扛得住。
闻“汛”而动,筑牢第二层“安全堤坝”。血肉之躯前仆后继,铮铮铁骨铸成铁壁。在河北涿州防汛抗洪期间,有这样一群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原则,他们不畏艰险、带头冲锋,全力固堤排险,全力抢救被困人员,全力搜救失踪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对薄弱堤段、关键堤防要提前进行加固加高,不间断巡护巡查,坚决守住安全度汛底线。他们是谁,我想我并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却知道他们是为了谁。他们可能是消防员,他们可能是武警官兵,他们是可能基层干部,他们可能是志愿者,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但有着同样的担当与作为。
加快重建,筑牢第三层“修复堤坝”。雨歇人不歇,水退人不退。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最大的民心工程。广大党员干部要有以“迅”治“汛”的速度,打好灾后重建的“组合拳”。要做好清淤和消杀工作,抓紧抢修交通、通讯、电力等受损基础设施,保障受灾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要尽快评估农业生产情况,抓紧修复灾毁农田和农业设施,加大农资供应保障力度;要加快推进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共设施恢复重建,保证受灾学生都能按时开学返校;要迅速启动灾毁房屋修复重建,确保受灾群众入冬前能够回家或搬入新居,安全温暖过冬。
排查总结,筑牢第四层“经验堤坝”。防灾减灾不仅是应急之举,更应是长久之计。一方面应着眼问题补短板、强弱项,针对基层防灾避险能力不足的问题,要加快完善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强和规范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为防灾重点区域和高风险乡镇、村组配备必要装备,提升基层自救互救能力。另一方面应着眼长远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要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强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运行管理,整体提升防御能力;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规划和建设,更新提升城市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运行能力,保障城市骨干排水通道畅通。(陈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