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产业的“专精特新”激活乡土发展活力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在城市化增长率逐步变缓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发展的价值日渐凸显,乡村变革潜力无穷,乡土舞台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广大基层工作者要打好产业“专精特新”组合拳,以产业之进让乡村振兴“如虎添翼”、更上一层楼。
产业发展要“专”。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从历史和实践来看,产业发展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发展“专”不“专”。产业之专应立足本土资源禀赋,尊重历史发展脉络,实事求是、扬长避短,注重培育龙头企业、优质合作社,充分发挥点的带动作用。此外产业之专应充分调动行业协会、专家学者的“专业力量”,发挥好“内行人智慧”的乘数效应。现如今,全国范围内“一镇一品、一村一业”的繁荣发展就是产业专业化最生动的时代实践。
产品供给要“精”。产品是乡村产业的直观产物,无论是实物产品还是服务产品,“精”始终是致胜的关键一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产品向“精”蝶变需下好树立精品意识的“先手棋”,以外出市场考察、比对高品质农特产品农户收益等“触及利益、直达人心”的“锦囊妙招”转变农户发展观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产品向“精”发展还需科学精准发力,从农户技能培训、良种农机推广到派遣科技特派员等一系列举措让科技转化落了地,产品得以变“精品”。
品牌打造要“特”。品牌打造是产品提质增效绕不过的坎,产品追求“独一份”,品牌背书少不了。品牌树立应以产品的质量过硬为基础,产品产出向标准化转变、价值追求向口碑化探寻、企业利益要兼顾社会效益。品牌的“特”在实践中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探索区域品牌联合申报等多方式品牌打造之法,积极申报官方名誉以不断打响品牌知名度。如三门青蟹、临安山核桃、象山红美人等众多品牌以其独特辨识度不断赋能产品价值,以产业高地的势能助推乡村振兴蓬勃发展。
发展逻辑要“新”。一夜春风,千花绽放,时代的进程加速演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老办法旧把式难以为继,新局应当求新解。逻辑之新在于实事求是,顺时代之变,从安徽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到浙江义乌的“点石成金”,无一不是打破旧有格局,在实践中拓展变革半径,于新局中开启发展新篇。逻辑之新也体现在坚定国情,走特色之路,要平衡把握好变与不变,明确哪些领域要变以及变化的方式方法,一旦明确了目标和路径,就要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去付诸实践。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起而行之更要敢闯敢为。干部的“置身事外”势必会导致问题的“积重难返”,全会已经吹响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我们有舞台、有机遇,更应有信心和勇气去回应时代的呼唤。(叶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