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舵稳航,巧绘“舆图”新篇章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可谓“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舆情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必须牢记“舆情也是一种民情”,不把舆情当作洪水猛兽,而是善于主动把舆情变为密切联系群众的一次契机,避免掉入“舆情恐惧症”的认知误区。找到舆情与民意的最大公约数,化挑战为机遇,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大增量”。
辩证分析,与舆情“和谐相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员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积极谋划、推动、引导互联网发展。”在愈发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背景下,对干部的网络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基层党员干部必须要养成运用网络的习惯,及时关注网站平台的信息动态,积极践行“网上群众路线”,了解网民所思所愿,随时掌握网民的思想动向。学会科学研判和主动分析舆情信息,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动态,识别网络舆情风险,不断提升网络舆论驾驭能力,秉持疏胜于堵、通浚强于阻隔的心态和理念。并积极学习和借鉴典型舆情事件的解决方法,提升相关决定的科学性以及运作的规范性。
正面应对,化解舆情“焦虑”。舆情发生后,要坚持“以舆治舆”的心态,积极正面应对,打好主动仗。及时瞄准时间,把握“黄金节点”,善于依靠主流媒体,用最快的速度发出客观的信息和权威的声音,给网民一颗定心丸。同时动员“网络达人、名人、大V”发声,扩大“意见领袖”的声音,通过其立场公正、观点正确、正能量充沛的评论,使主流言论占据舆论高地。积极运用各类新兴传播手段,拓宽网民参与渠道,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民意收纳箱、工作助推器。积极回应网民诉求,直面问题难点,与网民形成双向交互的良性沟通,让网民有事,习惯通过官方渠道与政府沟通,形成共识,从容化解来自互联网的舆情挑战。
线下处理,做好舆情“减法”。面对突发舆情事件,只有拨开迷雾,把“火源”掐灭,才不用频频救火。党员干部要本着“线下处理为要”的原则,及时核查情况,整改处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将力量用在工作的“加法”“增量”中,而不是一味地删堵消息。并充分运用“透视眼”,及时看到舆情背后的民情,把握真实诉求,既关注事件本身,也综合考虑舆论环境,分析社会心理、社会情绪,改善问题滋生的“土壤”。对网友的质疑,要虚心坦诚接受,及时公布事实真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消除误解,切不可实行“鸵鸟政策”。将“问题想在先,工作做在前”,处理好引发舆情的事情,消灭掉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化解潜在的矛盾和风险化,真正变舆情为“鱼情”。(江紫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