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现代化: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基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长期以来,我们党一贯重视抓基层、打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是基层自治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层基础。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与现代化转型,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党建引领为“核”,铆定基层治理“圆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将党建工作深入社区,红色基因注入基层治理的每一个细胞。围绕社区运行需要,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轴心的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将党的“触角”延伸到各个小区、楼道乃至每家每户,确保每一条党的号令能直达基层的“神经末梢”。挖掘社区退休人员、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等人才,打造职业化基层干部队伍。集合各方面人才,建立“红色管家”、“党群志愿服务”等组织,把基层党建工作融入基层治理,切实将党建引领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以数字赋能为“擎”,丰富基层治理“场景”。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数字赋能社区治理场景与新质生产力紧密结合,带来全新变革。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分析社区需求,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在服务便捷方面,推出线上服务平台,居民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办理各项事务;在安全治理方面,推出智能安防系统,精准把控社区居民出入场景,提升社区安全系数;在生态环境方面,推出智能垃圾分类系统,通过传感器和数据分析,提高垃圾分类效率和资源回收利用率。数字赋能社区治理场景,不仅提了升社区治理的效能,也让居民享受到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
以惠民增能为“线”,缩短基层治理“半径”。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要求我们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服务直接关系居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从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入手,优化社区阵地功能布局,建立幸福小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邻里食堂、等便民基础建设,打通便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打造“十五分钟文化圈”,社区老年学堂、社区青葱学堂丰富居民精神文化需要,使群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建立“错时”上班制度,无论是上班族还是行动不便需择时出门的人群,都能在非工作时间享受到社区服务,提升社区服务的可及性,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惠民服务落到实处,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梅温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