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型开放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新空间
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的召开与习近平主席致贺信所引发的热烈反响,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逻辑提供了绝佳契机。在中外嘉宾的互动中,“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制度型开放”等关键词频频出现,构成一幅中国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的时代剪影。
在这一国际对话平台的启示下,中国在高层次开放上的努力和价值日趋凸显。当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愿景正稳步向前迈进。无论是习近平主席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上的深刻阐述,还是国务院、外交部等部门近期发布的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系列政策文件,都在强调“制度型开放”。这既是中国对历史经验的延续与升华,也是对国际经贸新格局的积极回应。制度型开放正在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更深层的制度逻辑、行动准则和未来导向。
人们对开放的理解,从货物与资本流动的传统模式,正向更高层次的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对接延伸。从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探索对标国际先进制度,到海南自由贸易港聚焦构建高标准的服务贸易和投资环境,从数据跨境流动安全可控的制度设计,到金融领域合格境外投资者管理规定的优化升级,这些具体实践正为中国在更高维度、更广领域实现开放夯实基础。制度型开放不再是传统开放的简单延续,而是着眼于制度框架、法律体系与监管方式的根本性完善,让市场主体在透明、稳定、可预期的规则下开展合作。
这种转型并非孤立发生。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一些经济体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为手段构建藩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面临重塑。面对挑战,中国以制度创新深挖开放潜能,在满足自身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同时,也为世界提供稳定的合作平台。国际投资者持续加大在华布局,跨国企业青睐中国市场,这背后体现的是信心——对中国坚定不移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信心,对中国以制度革新确保可持续开放的信心。
制度型开放的深远意义,还在于为中国式现代化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式现代化本就有别于以往“独善其身”的道路,它是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尊重各国多样性,并寻求与全球伙伴相互融通的现代化。它以“将改革进行到底”为方向,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置于中心,尊重各国多样性,并寻求与全球伙伴相互融通的现代化。通过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制度约束减少不确定性,中国不仅能推动自身转型升级,更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发展思路。
制度型开放能否形成持续共赢的国际经济合作生态?中国给出的答案清晰无误:从上海自贸试验区对电子支付、金融服务、数据跨境流动的开放创新,到海南自由贸易港为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网络所进行的深入探索,无不体现出中国在制度型开放上的不懈努力。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之于开放的意义不再只是配套背景,而是推动创新、重塑竞争优势的内在引擎。主动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协定,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向世界传递出“开放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坚定信号。这既是对自身改革开放历程的经验升华,更是对未来全球化路径的大胆探索。
当然,制度型开放的推进并非一蹴而就。要在金融、数据、知识产权、跨境服务等新兴领域达成高标准共识,需要稳健的推进策略。在地方层面先行先试、总结经验,再不断向更大范围复制推广;在治理层面加强立法、执法、监管和司法协同,强化风险防控;在国际舞台积极参与规则制定和磋商,寻求多边合作。这一“试点—完善—推广”的闭环,使中国在推动制度型开放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正是通过这些层层递进式的努力,中国得以在新的全球舞台上展现更为自信和成熟的姿态。
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决定着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形态与质量。从“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热烈讨论到各项制度创新的扎实落地,都指向一个清晰的主题:中国正通过制度型开放这一“关键一招”,为自身现代化进程注入新质生产力,也在国际合作中创造共赢空间。当中国向国际社会打开制度型开放的大门,向世界贡献中国标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其成果不仅属于自身,更将汇入世界大发展的时代洪流。
当全球化进入再平衡和再塑造阶段,中国以制度型开放为引擎,将改革与开放的经验进行有机融合,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画卷必将愈发宏阔、多彩。(俞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