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动党员“流入”变“融入”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注重从青年和产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加强和改进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随着社会分工逐渐精细,流动党员数量愈多,流动范围跨市、跨省愈发常见。推动流动党员管理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让“流入”变“融入”,以流入地为家,对稳定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意义重大。
规范化管理促“有家”。建立动态数据库,摸清家底,掌握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提供参与党员活动的基础设施是规范化管理的前提条件。发扬组织工作的优良传统,加强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沟通协调,打破流动党员信息管理壁垒,以数据“双向奔赴”强化流动党员“两地共管”。要适时开展集中走访排查,俯下身织密“信息网”,建立动态管理台账,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建强活动阵地,保障到位。依托村社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流动党员之家”等活动阵地,提供组织生活平台,让流动党员有“家”可归。要创新管理机制,帮带融入。探索本地党员结对等形式,多措并举帮助流动党员熟悉新环境、适应新生活。
精细化管理促“安家”。流动党员管理上接党组织,下达管理对象,两头抓两头硬才能加快流动党员全方位在异地落地生根。一方面,要建设专业化党组织。要把流动党员管理等业务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计划,有的放矢培养、筛选一批学历较高、工作经验丰富、思想水平较好的党员进入党务工作者队伍,把好高质量党务的“源头关”。另一方面,联合流出地探索流动党员“两头共管、两头共评”的考核指标体系,把流动党员是否积极参与“三会一课”、志愿服务,参与党员教育学习成效是否明显纳入具体指标。考核结果与流动党员评优评先,在流入地享受相关服务挂钩,让流动党员入乡随俗。
人性化管理促“恋家”。要切实发挥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关键在于关心关爱,通过服务和活动吸引党员、成就党员,增强流动党员归属感。要关爱“一老”,把老党员、流动党员父母纳入日常走访慰问、上门帮扶等服务范围,利用七一建党节、九九重阳节等特殊时间节点,把党的关怀送上门。要关心“一小”,发挥组织优势,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小孩就学、课后托管等“烦心事”。要关注流动党员,把就业咨询、就医、社保等政策带到家门口,从小处入手消除“陌生感”。(吴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