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守正创新中赓续历史文脉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薪火相传,为华夏儿女留下了灿若星河的宝贵文化财富,它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更是我们在风云激荡的时代中站稳脚跟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来浙江考察时,特别强调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时代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保护为先,做好“质”的文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历史文化遗迹见证了朝代的更迭、文明的演进,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产,都镌刻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文化资源,守护好这些文物资源就是在保护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要自觉增强全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使命感,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统筹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经济发展、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牢牢守住文物安全底线,切实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
传承为本,做好“续”的文章。任何时候经济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和文脉的传承,文化传承关键就在于营造大众乐享的文化氛围,吸引广大群众主动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维护者、传播者。要注重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育,积极组织设计相关课程,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活动平台,帮助学生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要注重将传统文化融入社会生活,通过传统节日、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塑造社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形成我们独特的精神标识。
创新为要,做好“活”的文章。近年来,一大批文化类节目屡上热搜、好评如潮,如春晚爆款《只此青绿》让一幅画变成一支舞,这种打开古画的方式,打破了文物本身的距离感和神秘感,既优雅唯美,又直观可感,让传统文化不再只是挥毫泼墨的“高冷之物”。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承百代之流”,更需要“会当今之变”。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要求,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农业、金融等各领域深度融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载体和传播渠道。唯有创新,才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才能充赋予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黄思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