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融合促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是当代中国快速发展道路上的重要课题,也是一场极具挑战和考验的持久战。实现乡村振兴并非空喊口号,要以人为本,从群众实际利益出发,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个方面,求真务实取得显著发展成效。
振兴“生产”就是促进经济发展,使百姓实现增收致富。传统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要借助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搭建线上电商销售平台,推广优质农业产品。也要利用网络、专家资源,借鉴和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种植理念,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要求,加快建设智慧农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根据《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年)》,2020年,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进,数字乡村战略进一步落地实施,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初见成效,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智慧绿色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同时,要善于发现自身优势,大力开发可利用资源,探索多行业协同发展新模式,实现产业融合。如利用自然景观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生态游、农家乐、果蔬自采园等项目,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增加产业附加值。此外,也应推出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在外务工的青年人、大学生返乡创业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和更多可能。
振兴“生活”就是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实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是生活质量的基石。“要致富,先修路”。修路修桥在为乡亲出行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促进了村庄的对外交流,方便种植业、养殖业等产品的保鲜运输。全村通水通电通网是村民们美好生活的根本。要不断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硬件之外,扶贫更需扶智,乡村振兴更需文化振兴。首先要摆脱陈腐封建观念的思想束缚,摒弃劳民伤财的陋风旧俗。其次,要及时让村民们听到党的声音和号召,向乡亲们普及法律常识和最新政策,更新与时俱进的新思想、新观念。要制订村规民约,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同时,也应定期组织学习阅读、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文化活动,修建综合活动中心、体育场等,丰富充实村民的精神生活。在河南,新华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建成了覆盖祥符区各乡镇村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网络,3年已放映科技电影2.4万多场(次),观众达2100多万人(次);在张掖,甘州区甘浚镇速展村把妇联开办的“巾帼家美积分超市”和农家书屋放在了一起,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农家书屋设备资源开展培训,村民每年向农家书屋借书500多册,下载电子书1000多册,书屋每年开展技能培训10多场(次),培训村民800多人(次);在西藏,自治区普兰转播站18名职工坚守位于海拔3900米的高山之巅的普兰县中波转播台,常年组织技术骨干前往各个村居小组,与农牧民群众面对面交流,挨家挨户发放收音机,手把手教收音机的使用方法,让他们了解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发展变化,提高群众的思想意识,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
振兴“生态”就是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改善村民生活环境。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两山”理念既具理论指导性,又具实践操作性,在乡村生态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要严格制定排污规范,铺设全村污水管网,避免养殖业、生活等污染物对生态造成破坏。对于已产生的污染,要及时发现污染源,加大整治力度,促进自然调节修复。另一方面,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固然具有重要价值,但开发和发展要有计划、有程序、有规范。要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以长远的目光选择合理的发展方案,在适度开发的同时,进行乡村可持续发展。不可以绿水青山为代价实现经济致富。对于农村人居环境方面,要落实垃圾分类处理制度,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合理设置分类垃圾箱,完善集中无公害处理流程,避免由垃圾随意处理引起的二次污染和资源浪费。要全力推进“厕所革命”,规范处理程序,合理修建沼气池等设施,建立有机循环系统。
乡村振兴,如果没有生产、生活和生态的融合,便只是徒有躯壳。而“三生”融合的核心正是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发展方向。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把生态可持续发展放在醒目位置,推动乡村快速发展,谱写实现伟大复兴的乡村新篇章。(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东辉村选调生 王菁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