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文章中有一段是习近平于2020年6月27日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的回信,信中讲到:“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前辈们跋山涉水、艰辛无比地走完了第一个百年之路,下一个百年目标将由青年一辈的我们“发扬优良传统,承担历史使命”,深刻领会“四史”精髓,坚定理想信念,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通读“四史”,在历史的波澜壮阔中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不读史无以明志。历史是最生动的教科书,在史书中我们了解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从一个朝代的兴起、到繁盛、再到衰竭,周而复始,为后人们总结了无数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善于总结、勇于实践的政党。读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从中可以得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性——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直接促成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至此,新民主主义革命拥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阶级群众,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际,赢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从白手起家到屹立世界,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富强,中国共产党何德何能?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身具优秀特质:她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追求,懂得用科学的理论引领前行;她有高瞻远瞩的领导者,也有甘于奉献的引路者;她严格遵守纪律规矩,却又不故步自封,而是拥有大胆的自我革命精神……这些优秀特质深深吸引了生活在960万平方米土地上的人民群众,自愿自觉地跟随在党的身后。
细品“四史”,在中国迈向民族复兴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在“全盘西化”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主张都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后,俄国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革命者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马克思主义进入九州大地!犹如一盏明灯,于黑暗中熠熠生辉,照耀着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蓦然回首,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改变中国命运的艰辛历程;新中国70多年的沧桑巨变史,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建设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飞跃,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跨越”。马克思主义既是指导思想又是行动指南,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最高体现。
融汇“四史”,在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里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民以食为天,在历史上不乏记载了因饥荒而引起的暴乱起义,远的如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黄巢农民起义,近的如明末农民起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这些起义均有一个共同点:饥饿。“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好不好,关键要看这种制度是否有利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产党历经百年栉风沐雨实践而来,它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党对人民群众坚守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穿之有衣、食之有粮、住之有屋、行之有舆,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给14亿人民群众的福祉。
“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信念是“四史”中抽丝剥茧汲取的精神力量,信之所指就是目标,念之所至就是未来。(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胡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