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复兴征程中激扬青春,做新时代孜孜不倦“求学人”
教诲如春风,良书似海深。《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知识对人精神境界的塑造力量,体会到理想信念对人生的指引和启迪,体会到“苦中作乐、以苦为乐”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体会到“道阻且长、行稳致远”的人生哲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曾在《培根随笔》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书籍对人身心的滋养可见一斑。习近平总书记到梁家河插队时,携带的主要行李是沉甸甸的满满两个箱子的书籍。勤勉刻苦的他夜以继日地阅读学习,无论身体已是多么疲惫,无论环境如何简陋嘈杂。在田间地头的草地上、在窑洞里昏暗的煤油灯下,他孜孜不倦汲取着政治、历史、古典文学、哲学、军事等领域的知识,用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思维去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如今他高屋建瓴的政治眼光和海纳百川的思想气魄及其治国理政的思想凝练和塑造离不开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勤学积累。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7年中肯定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饮食关”、“跳蚤关”、“劳动关”、“思想关”,层层“关卡”都曾是他人生中的拦路虎,但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再艰难的环境,再严酷的挑战,再严峻的考验都只是磨砺他的试金石,锤炼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昂扬向上、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苦干实干、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打造其精心谋事、潜心干事、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雷厉风行、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他经受困苦磨难洗礼之后,终是“百炼成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从古至今,仁人志士们忧国忧民的浓厚爱国情怀历久弥新亘古未变,影响深远。习近平在梁家河村时就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为群众解难事,坚持不懈为群众做好事,对祖国繁荣和人民幸福的事业充满热忱。从小事做起,带着青年到十几里外去挖沙子、运水泥;跳下沼气池清洗和修补沾满粪浆的池壁;光着两条腿踩在冰冷的泥水里挖土打井……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态度,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身体力行、冲锋在前。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有板有眼、纵横捭阖、张弛有度地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始终坚持践行“不做对不起人民的事,多做有益人民的事”的做事理念。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老乡告诉我,走山路可急不得,得走得慢慢的、稳稳的,才能走得远。越是遇到困难,越不能急,一定要慢下来,稳下来,才能克服困难,走得更远,行稳致远便是如此。”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宋人杨万里有一首登山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生在世,就如登山,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面临各种考验。关键要有一种信念来支撑自己、把握自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在应对困难的时候,都不会放弃寻找人生的乐趣和幸福。只要心中目标不动摇,加快步伐不停顿,扎实工作不松劲,坚定不移地向着未来迈进,终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丁文卿 浙江金华市市委组织部选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