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 从“盆景”中见奋斗“前景”
从甬台温高速三门出口下来,向东不到两公里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个盆景小镇——前郭村。短短几年间,该村从经济薄弱村跃升为“十村万人共富圈”中心,离不开一代代村民从“树桩”里挖出来的致富绿引擎——“盆景”。盆景是以植物和山石为基本材料在盆内表现自然景观的艺术品,缩地成寸、小中见大、意境深远。如今年轻干部刚步入工作,面对纷繁复杂的事务难免陷入情绪内耗,不妨在工作之余静下心来,跟着清代文学家张潮的脚步,“居城市中,以画幅当山水,以盆景当苑囿”。
一、从盆景的“取势造势”中汲取“大道至简,大美至朴”
古语云:“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在盆景取势造势时,善于取舍,是决定树韵生动的关键。比如创作山水盆景作品,往往根据作者立意,抓住景物特点夸张突出,利用“留空布白”的方法在盆中刻画出一两个具有神韵的奇峰和配景即可。成熟的盆景往往疏密有致,层次分明,通过去繁留简的减法艺术,使盆景作品既有适当的人工,又有天然的野趣,而非盲目追求满冠。走进基层已将近一年,面对文明创建、森林防火、安全生产、矛盾调解等千头万绪的工作,难免陷入繁忙焦虑,既分散精力无济于事又徒增心理负担。不妨学习盆景的取势之道,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重点解决,抽丝剥茧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和生活节奏。不必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也不必过分纠结果得失,简简单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弃小事、不畏难事、不厌繁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以钉钉子的精神久久为功。不担忧未来,也不执着现在,用宁静的心来领悟,用平常的心去生活。正如清代画家郑板桥沦画所说:“一两三枝竹竿,五六七片竹叶,自然疏疏淡淡,又何必重重叠叠……”
二、从盆景的“配盆艺术”中汲取“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盆景界素有“一树(石)二盆三几架”的说法。显而易见,配上一个漂亮的盆钵,必是锦上添花的妙事。一般山水盆景等用浅的长方工椭圆形且色泽较浅的瓷、石质、水泥、玻璃盆等,以充分展现“烟波茫茫、云浪浩浩”的景观。物色一个大小适中、深浅恰当、款式相配、质地相宜、色彩协调的盆钵,使得盆景外形因素和内在含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个适合的“盆钵”确实可以让盆景价值衍生,反之也不影响盆景自身魅力的展示。作为年轻选调生,又是五线历练干部,生逢其时应倍加珍惜在不同岗位上磨练耕耘的机会,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贯彻始终,敢于融入新的岗位,善于发现并找到自身的优势,因人而异找准发展定位。即使遇到暂时不满意的“盆钵”,也不能“破罐子破摔”,年轻干部成长是一个细水长流的“温和放量”过程,重要在于去焦虑去浮躁,有耐心有定力,要正向理解和看待组织的安排,迅速调整心态,像习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三、从盆景的“诗情画意”中汲取“既雕且琢,复归于璞”
盆景,被誉为最亲近自然的艺术。在万千盆景当中,我最喜爱的当属松柏类盆景。其古雅苍劲、深幽长寿的特点深刻诠释了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境界,松柏之姿嶙峋曲折,若辅以焚香缭绕如松涛云影,仿佛向自然借了一分灵气,洗尽铅华返璞归真,一盆之内方寸巍峨。沉浸其中,自然却不废旖旎,启迪我们不管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初心,忘却风雨兼程的奋斗之路。读一读《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一书,书中的“三个跑遍”“四个宁可”“跟着群众跳火坑”,彰显了习总书记用实际行动践行“心无百姓莫为官”的赤子之心。回顾这些年来习总书记的视察足迹,也会发现习总书记常常在特殊的时间节点回到“出发的地方”。新时代的年轻干部应当紧跟习总书记的脚步,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践行初心“立根原在群众中”,在一次次的“回眸”中,固本培元,永葆始终如一的政治底色、一心为民的担当本色、强国有我的奉献成色,唱响“我在窗口写青春”的时代最强音。
一花一木一风情,一盆一景一境界,浓缩的是自然神韵,展现的是人文情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一代代盆景爱好者从“盆景”中汲取成长“养料”,简简单单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一心一意为民,从“一叶一世界”中感悟中国盆景文化的穿梭流动,让“盆景”成为“风景”,年轻干部成长也将更有“前景”。(浙江省三门县2021届选调生 海游街道上坑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杨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