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共力打造“粮安中国”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的弦,确保供给和市场不出问题、不掉链子。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必须抓紧抓实这项工作,以坚定不移的决心、持续发力的恒心、情系于民的贴心,下好粮食稳产保供的先手棋、打好粮食安全风险防控的主动仗,共同打造“粮安中国”。
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守住粮食生产“命根子”。“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耕地充足、粮食丰备,乃为社稷之本。中国的耕地面积常年维持在18亿亩左右,平摊到14亿人的头上,人均只有1.3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然而,当前基本农田“非粮化”、耕地“非农化”等乱象仍屡禁不止,为确保农田就是农田,而且是高标准良田,就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政治监督,落实问责整改,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让粮食连片、谷物成堆成为田野间最亮丽的风景线。任凭国际形势如何变幻,始终能保持“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底气和实力,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恒心,加快推进技术攻关,走好种业振兴“稳路子”。粮稳天下平。在耕地有限的条件下,科技创新是稳产增产的根本出路。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向农业的快速渗透,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即将展开。面对内在约束和外部竞争,必须坚持“藏粮于技”战略,在农业科技核心关键领域和“卡脖子”技术上下功夫,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以科技力量激活乡村振兴动能。科技兴农,良种为要。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我国水稻、小麦两大口粮已实现自给自足,但目前仍有15%的蔬菜种子依赖进口。为打好这场种业翻身仗,广大农业科技人才要赓续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的“种子精神”,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利用,在一些品种的选育上实现零的突破,加紧建设国家级种质资源库,筑牢种源安全防线,让科技芳华绽放于沃野平畴的麦田上。
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贴心,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充实人民群众“钱袋子”。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亿万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要实现粮仓丰满充盈,就必须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关键是要让农民有钱挣”。但当前,农民仍面临着成本高和收益低之间的矛盾,需尽快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出台并落实好各项重农重粮政策,以稳住粮农的心,也稳住粮食生产的基础。既要下大力气加大水利设施等基础硬件投入,给农业生产提供“硬环境”,也要做细工夫稳定种粮补贴、创新奖励政策,给农民吃上“定心丸”;既要创新经营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搭好台子”“铺好路子”,也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使其在面对现代化农业作业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增加农民收益,保障农民就业,将时和岁稔、穰穰满家的丰收硕果转化为物质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农民的“钱袋子”中,必能使农民干劲满满、自信十足地踏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城北街道办事处 蔡新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