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生命答卷” 厚植“三种情怀”
近日,新华社刊发长篇通讯《一名组织部长的生命答卷》,用朴实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深情讲述了青海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省委两新工委原书记朱治国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鞠躬尽瘁的光辉一生。楷模不朽,浩气长存。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应当读懂这份“生命答卷”中的浓浓爱国情、殷殷为民意和拳拳廉洁心,厚植家国情怀、为民情怀和清廉情怀,将榜样力量真正转化为新征程上凝心聚力、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
读懂“以吾之渺渺,成国之泱泱”的浓浓爱国情,厚植至诚报国的家国情怀。作为优秀大学毕业生,21岁的朱治国通过考录后坚决服从组织分配,回到距离西宁800公里以外的家乡海西州工作,在戈壁乡镇迈出担当作为的第一步。他兢兢业业二十余载,挨家挨户了解情况,风里雨里开展调研,走遍全省366个乡镇,用“脚沾泥土”的实际行动构筑家乡青海的诗和远方。“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西北的荒漠是他根植家国情怀的精神沃土,戈壁的风沙遮不住他毅然担起家国责任的奋斗足迹。广大党员干部应当以朱治国同志为标杆,把对家的情意升华为对人民和国家的深情大爱,把自己的奋斗目标融入伟大时代和伟大事业,恪尽兴国之责,坚守为党之心,以主力军、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报国建功、造福人民的自觉行动之中。
读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殷殷为民意,厚植鱼水情深的为民情怀。从基层党建考核到干部考察,从村“两委”报酬调整调研到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从基层换届选举到党员教育培训,朱治国竭力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实现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要,为民奔波的脚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停下。“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许多基层群众、牧区干部至今提起他仍会忍不住红了眼眶,他的名字和功绩已然深深镌刻在广袤无垠的青海大地上。朱治国不曾带走什么,但留下了很多。他留下了“为民答卷”的满分答案,指引着广大党员干部要常思百姓之忧、常纾民生之困、常谋富民之策,始终做忠诚于党、情系民生的奋斗者,将自身的微光融入为民服务中,将点滴力量汇聚到赶考征程上。
读懂“一袭白袍,不留点墨”的拳拳廉洁心,厚植两袖清风的清廉情怀。无论是宁愿卖房筹款为妻子治病,也不愿开口向身边人借钱,还是公正严明拒绝提着礼物、揣着信封来跑待遇跑项目的人,以及从来不为亲友徇私情、谋私利,没让亲友们“沾”一点“光”,朱治国始终忠诚地保持着对权力的敬畏之心,倔强地守护着权力的一尘不染。“律己足以服人,身先足以率人”,党员干部应当以朱治国为镜,不断叩问初心,筑牢共产党人艰苦朴素、公而忘私的“思想堤坝”;做到行有所止,严守党纪政纪和法规的“刚性底线”;坚持敬小慎微,用高度的警觉性和意志力谨防“白袍点墨”,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着力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
其实,朱治国并没有离开,他化作了青海海西州茫茫戈壁中的一棵胡杨,依然牢牢扎根、不畏风沙,继续守护他赤忱热爱的家乡。而这道屹立于荒漠的精神风景,也将会一直激励着每一位党员干部,像他一样心怀天下、勤政为民、无私无畏,永远心中有情怀、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杨璐嘉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