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调查研究“五字诀”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浙江日报》发表过一篇名为《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强调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就要掌握“深、实、细、准、效”的五字诀。简言之,就是要以走深走实之法求得调查研究之细、准、效,真正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
力求调查研究之“深”,挖出问题之“根”。“深,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间、厂矿、群众和社会各层面中去解决问题。”很多问题看起来浅显,实则因果关系复杂、内里盘根错节,走马观花而不深入挖掘只会浪费时间、徒劳无功。寻乌调查正是因为毛主席对当地的商业现状、人口结构、土地关系等问题都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分析,深到“哪几家豆腐做得最好”都了解清楚,才制定出了正确对待城市商人的政策。只有真正地扑下身子沉到深层次的问题当中,在调查研究时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才能真正做到“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
力求调查研究之“实”,显出功夫之“真”。“实,就是作风要实,做到轻车简从,简化公车接待,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大兴调查研究的当下,有些人本末倒置,把调研当作秀,调研前大张旗鼓地宣传,调研时队伍庞大,调研后却没了下文。刘少奇在湖南宁乡调查时,要求调查组一切轻装简从,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在宁乡调查的44天中他住了33天简陋的农舍,开了20多场座谈会,了解到大量基层情况,为此后调整农村政策奠定了基础。现今的调查研究更应发扬这种求真务实的调研作风,在“四不两直”的基础上对调研的情况、听取的诉求、反馈的意见都详细记录,以真本领、真功夫找出矛盾所在,拿出立足实际的解决办法,切实做到解难题、办实事。
力求调查研究之“细”,掌握情况之“全”。“细,就是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调查研究要做得精细,就必须勤调勤研,走遍各个场所,思考多方建议,确保事情看得仔细,情况了解得透彻。毛主席在罗坊会议后为了将当时的农村和城镇情况掌握全面,在吉安先后进行了五次社会调查整理出《东塘等处调查》《木口村调查》,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依据;习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七下晋江,对社区、农村和企业进行详细调研,发表了万字长文阐述“晋江经验”以供指导和学习。只有不怕苦不怕累,才能在一次次细致的调查研究之中掌握事物的全貌,发现他人所不能发现的疑点难点,总结他人所不曾察觉的宝贵经验。
力求调查研究之“准”,把握事物之“质”。“准,就是不仅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一五”计划时期,汽车工业基地的选址方案多、争议多,陈云为选出最合适的地址,从北京西郊到太原、长春等地都一一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深入了解中发现了各个地址存在的问题不足,最终通过分析讨论选定长春为新中国第一家汽车厂的所在地。调研不能是盲目的,习总书记说过“要增强问题意识,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因此,在调查研究中,要增强发现问题的眼力,对问题本质的把握要准确;更要增强解决问题的脑力,通过对分析调研结果得出的规律性结论,形成新思路、新办法。
力求调查研究之“效”,谋得成事之“道”。“效,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习总书记任职浙江期间,对于下村调研时碰到村民提出的困难都会给出解决办法,帮助解决了许多发展问题。他强调“要注重调查研究的实效,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任何调查研究的目的都是解决问题,因此要坚持问题导向做调研,确保方向不偏差;要真抓实干做调研,确保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要带着思考做调研,确保调研成果能够转化成真知灼见。只要这样,才能将调查研究的实效性发挥到最大,才能让调查研究真正成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冷泠 江西省新余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