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当如“三伏”下足功夫
每年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是全国大部分地区常见的“三伏”天。俗话说“热在三伏”,这是全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段,也是自然界和人体阳气最盛的时段。如果此时顺势而为,将大大驱散体内寒邪,提高机体抵抗力。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用好调查研究这一党的“传家宝”,当如“三伏”一般,逐层递进,逐步深入,方能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成为打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调查研究的初伏做通“最先一公里”。初伏是三伏天之始,一次成功的调查研究离不开事前的充足准备。“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而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既看“高楼大厦”,也看“背阴胡同”。问题可以是经济社会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遇到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旦确定了问题,明确了方向,关键是要拟定一份科学、详细、可行的调查研究方案,覆盖调查方法、调查步骤、参与人员、进度安排等必要事项,也可结合需要在“规定路线”外设计做些“自选动作”,丰富调查研究过程。而在正式开始之前,要广泛收集、阅读和消化与调查研究课题相关的资料,对一些基础概念、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有一定的掌握和理解,方能在实际调查研究过程中有的放矢、靶向发力,不算糊涂账、不搞花架子、大走实干风,避免扎堆式、盆景式、钦差式调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调查研究的中伏打出“最强组合拳”。中伏是三伏天中最长的一伏,调查研究的整体实施阶段耗时较长,期间要多到基层去看,把握工作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一是练就一双“铁脚板”。调研者要敢于脱去“孔乙己的长衫”,主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基层、走村入户,在广阔的田间地头,向“土专家”、老乡贤、“田秀才”取取经,多沾泥土味,多染烟火气。二是练就一对“火眼睛”。调研者要褪去游客、看客、过客身份,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洞察,从不同维度去思考,坚持去伪存真、披沙拣金,辨清哪些数据是“欺上瞒下的伪造”,哪些案例是“不负责任的捏造”,从而取得“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成效。三是练就一副“金刚钻”。调查研究要按照“深、实、细、准、效”五字诀,下好“绣花针”功夫,调研者既要大胆假设,对待问题敢想敢说,客观真实又生动鲜活反映自己的想法;更要小心求证,从“解剖麻雀”做起,善于运用开座谈会、参观学习、蹲点调研等“十八般武艺”,只为不断接近真相,找到病灶,进而对症下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调查研究的末伏谋好“后半篇文章”。末伏是三伏天之尾,调查研究工作也进入了鸣锣收鼓阶段。从海量的调研文字、数据、案例中提炼亮点和特色,发现问题和困难,探索对策和建议,最终形成一份专题调研成果。但基层调查研究中反映的群众呼声和现实问题通过调研报告呈现出来,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群众的合理化诉求能否得到及时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整改与反馈是否到位。如果只是为了调研而调研,问题周而复始地研究,解决却遥遥无期,那哪怕行程安排得再紧凑、活动搞得再丰富、气氛调动得再热烈,调研也只是一次劳民伤财之举,沦为“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对策建议大而化之、空洞抽象、不解决实际问题”的政治作秀。调查研究的目的是要努力寻求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优解”,成为党委政府改进决策、谋划工作的指南针,成为服务民生、造福基层的助推器,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新驿亭村选调生 王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