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遗产在常顾常新中“熠熠生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是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必须,是深入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必须,也是把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精髓发扬光大、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必须。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做足“绣花”功夫,让文化遗产在常顾常新中“熠熠生辉”,真正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锚定文化传承“航向”,以“甘坐冷板凳”的细心呵护强化“系统保护观”。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从仓颉造字到孔子韦编三绝,从四大发明到唐宋诗词,从三星堆出土到只此敦煌,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为华夏儿女留下了灿烂宝贵的文化财富。要坚持保护第一,强化系统保护,正确处理历史与当代,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既要坚守文明之重,又要开创文化之新,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历史文化遗产再展新颜、焕发新生。
高扬文化进步“旗帜”,以“手铲释天书”的责任担当精绘“融合发展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中华文明历来赞赏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唐代鉴真六次东渡、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到近代以来的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凡此种种皆是中华文化同世界文化交相辉映的生动缩影。要坚持相互交流、彼此借鉴、和合融通,持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把珍贵的文化遗产留给子孙后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激活文化发展“引擎”,以“慧眼览古幽”的文明创新讲活“世界通用语”。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文化特征的集中展现,是我们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珍贵资料。面对着这个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与文化之间会碰撞出愈加闪耀的火花,他们之间彼此赋能,共同发展。莫高窟的“数字敦煌”和“虚拟洞窟”、龙门石窟的“万佛洞三维数字虚拟现实体验”……一个个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案例,为我们感受文物里的中国增添了更多打开方式。要让历史文化遗产巧借科技之风“走出去”“活起来”,充分发挥其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优势作用,多渠道、多平台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把跨越时空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姜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