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辩证思维”读懂六尺巷的“大小之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桐城市考察时专程到六尺巷参观,强调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首脍炙人口的“让墙诗”,成就了六尺巷的佳话,更让一代代华夏儿女汲取到了精神滋养。广大党员干部当巧用“辩证思维”读懂六尺巷的“大小之间”,真正从小故事读懂大道理,以更广阔的胸怀、更奔涌的力量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从“小故事”读懂“大道理”,深挖养分充足的“文化富矿”,汲取“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精神力量。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明立世,文化兴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更如潺潺活水一般涌流不息,滋养和孕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形成了独特的气质底蕴和人文魅力。“六尺巷”这则小故事能够穿越时光依然迸发强大精神力量,其核心就在于,故事的本身反映了中国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体现了“礼之让,和为贵”的传统美德,所以才能赢得深深共鸣、实现传唱不息。广大党员干部当从“小故事”读懂“大道理”,主动深挖养分充足的“文化富矿”,在一次次溯源中感受情感的同频、心灵的触动,真正让更多类似于“六尺巷”的历史故事破圈出彩,让更多人汲取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精神力量。
从“小细节”感悟“大情怀”,同频担当为民的“赤子初心”,厚培“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奉献胸怀。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做群众工作要注意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在六尺巷的故事中,张英不以权压人、反而以宽阔胸襟容人,而邻居也不得寸进尺、在敬佩之余也自愿退让,双方各让三尺成就了一段邻里和睦的美谈,更折射了“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格局。广大党员干部当从“小细节”感悟“大情怀”,主动同频担当为民的“赤子初心”,无论扎根在哪个岗位、肩负什么使命,都能始终置顶“人民利益”,在面对群众的诉求时学会“换位思考”、在聆听群众的抱怨时学会“理解难处”,主动以真诚沟通和温暖关怀架起干群之间的“连心桥”,从而凝聚起万众同心共圆梦的磅礴合力,真正以实际行动践诺守约,厚培“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奉献胸怀。
从“小巷子”瞭望“大未来”,解锁团结一心的“奋斗密码”,追逐“满眼生机转化钧”的诗与远方。心有乾坤天地宽,豪情壮志抒云端。六尺巷的故事一次次告诉我们,相互退让就能化解矛盾、彼此理解就能形成共识、双向奔赴便能凝聚力量,这条宽不过六尺、长不过百米的小巷子,被“和”字充盈成了最宽阔的街道,处处流淌着文化活水、也激荡着文明新风,不仅成为了大家争相打卡、研学调研的好去处,也成为了承载奋斗密钥的重要载体。广大党员干部当从“小巷子”瞭望“大未来”,主动解锁团结一心的“奋斗密码”,始终明白在民心最深处,期待的、向往的、憧憬的还是和谐安宁的幸福生活,只有做到与群众心意同频、行动共鸣,方能在一次次化解社会生活的张力、在一次次排忧解难中获得信任与支持,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追逐“满眼生机转化钧”的诗与远方。(吴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