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干中学”为契机,在基层实践中锤炼本领
作为一名基层包村干部,我深刻体会到“干中学”这三个字的分量。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既没有现成的教科书,也没有标准答案,唯有在实践中摸索、在实干中成长,才能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干中学”是基层干部的必修课
初到基层时,我对农村工作一无所知,面对群众的诉求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比如,村里发展特色产业时,如何选择适合的项目?如何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我才逐渐明白,基层干部必须学会“干中学”:一边干,一边学,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
通过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我学会了如何与群众沟通,如何倾听他们的心声;通过参与村里的产业发展,我掌握了农业技术、市场分析等实用技能;通过处理矛盾纠纷,我懂得了如何在复杂局面中找到平衡点。这些能力,都是在“干中学”中获得的。
“干中学”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基层工作直面群众,问题复杂多样。比如,村里修建工程项目时,如何协调土地占用问题?如何确保工程质量?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干中寻找答案。记得有一次,村里计划修建一条排洪渠,但部分村民因土地补偿问题产生分歧。我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各方诉求,最终提出了一个兼顾集体利益和村民利益的方案,顺利推动了项目落地。
这件事让我深刻认识到,基层干部不仅要敢于干,还要善于学。只有通过“干中学”,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才能真正为群众办实事。
“干中学”是锤炼作风的磨刀石
基层工作条件艰苦,任务繁重,但正是这样的环境,最能锤炼干部的作风。在“干中学”的过程中,我学会了脚踏实地、迎难而上。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
通过与群众同甘共苦,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只有通过“干中学”,才能真正做到心系群众、服务群众。
以“干中学”推动乡村振兴
当前,乡村振兴正在全面推进,基层干部肩负着重要使命。我们要以“干中学”为契机,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努力成为懂政策、懂农业、懂市场的“多面手”。同时,要善于总结经验,将“干中学”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坚持“干中学”,在基层实践中锤炼本领,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在“干中学”中成长,在实干中书写新时代基层干部的新篇章。(李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