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践初心,当好偏远乡镇“赶考人”
在层峦叠嶂的群山深处,在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双手托举希望,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偏远乡镇,默默书写着新时代基层干部的“赶考答卷”。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偏远乡镇干部既是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更是群众冷暖的“第一守护人”。他们的履职故事,折射着乡土中国的坚韧与希望。
一、偏远乡镇的“难”与“守”:在“苦”中锤炼初心
偏远乡镇的“难”,是看得见的“物理距离”——山高路险、信息闭塞、产业薄弱;也是看不见的“心理距离”——青壮年外流、公共服务滞后、发展动能不足。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让乡镇干部的“守”更显珍贵。
“难”在脚下:许多村庄“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土”,干部下村往往要翻山越岭,摩托车、雨靴成为“标配”;“难”在心头:留守儿童的教育、空巢老人的医疗、脱贫户的返贫风险,桩桩件件都压在心头;“守”在行动:四川大凉山的驻村干部为打通“悬崖村”网络信号,身背设备徒步攀岩;云南独龙江乡的干部扎根边境,带领群众发展草果产业,他们用“铁脚板”踏平崎岖,用“土办法”破解难题。
二、从“管理者”到“服务者”:重塑新时代干群“连心桥”
偏远乡镇的治理,不能靠“文件落实文件”,而需将心比心、以情换情。干部履职的转变,正悄然重塑着乡村治理的生态。
从“坐等上门”到“主动敲门”:贵州某乡镇干部发明“院坝会二维码”,群众扫码即可预约干部上门解决问题;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湘西干部为每户脱贫家庭定制“防返贫档案”,动态跟踪帮扶;从“单打独斗”到“群众共治”:浙江山区乡镇发动乡贤成立“乡村振兴顾问团”,让村民成为决策参与者。
三、乡村振兴的“破”与“立”:在“变”中探寻新路
偏远乡镇的振兴,需要打破“等靠要”的思维定式,在困境中开辟新局。干部们正以创新思维激活乡土潜能。破“资源困局”,立“特色产业”:广西某镇利用高山气候种植反季节蔬菜,打造“云端菜篮子”;甘肃干部带领村民将戈壁滩变成光伏农场,实现“阳光变现”;破“人才短板”,立“本土智库”:通过“乡创客计划”“新农人培训”,让返乡青年、土专家成为致富带头人;破“数字鸿沟”,立“智慧乡村”:5G基站进深山、直播带货进农户,数字化正在重构偏远乡镇的发展逻辑。
这些实践印证:只要干部敢想敢干,偏远乡镇也能成为“希望的田野”。
四、呼唤更多“星光”:让基层干部“有奔头、有劲头”
1. 制度保障:从“负重前行”到“轻装上阵”
提高偏远地区津贴标准,建立“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薪酬梯度;推广“强制轮休+心理疏导”机制,避免“5+2”“白加黑”成为常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改革探索者“撑腰鼓劲”。
2. 成长赋能:从“单兵作战”到“系统护航”
开设“乡村治理创新工作坊”,邀请专家与干部共同破解具体难题;建立跨区域“导师结对”制度,让发达地区优秀乡镇书记传帮带;打通晋升“隐形天花板”,对长期扎根基层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祝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