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小我”的执念:论“功成不必在我”的集体智慧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十六个字道破了一种超越个人英雄主义的集体智慧。在功绩归属日益成为社会焦虑的当下,这种将个人融入集体的精神境界显得尤为珍贵。它既不是对个人价值的否定,也不是对集体主义的简单歌颂,而是一种更为辩证的人生哲学:承认历史进程的复杂性,相信持续接力比个人闪耀更为重要,甘愿成为时间长河中的一滴水而非独占鳌头的弄潮儿。
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渊源。老子云:"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庄子则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些思想无不指向一种超越个人功名的人生境界。三国时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明知汉室难兴仍竭尽全力;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现的正是这种不以个人成败得失为念的胸怀。历史长河中,正是无数甘当"铺路石"、"栽树人"的无名者,才共同铸就了文明的进步。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的"长时段"理论恰能说明这一点:真正的历史变革往往来自无数人微小努力的积累,而非几个英雄人物的瞬间闪光。
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病症正是“功成必须在我”的焦虑。在个人主义高涨、竞争文化盛行的当下,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自己的贡献被淹没在集体之中。学术界的论文署名之争、企业界的项目领功之战、艺术创作中的版权纠纷,无不折射出这种"承认的焦虑"。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早已指出,人类存在的基本动力之一正是获得他人承认的欲望。但当这种欲望膨胀为"非我莫属"的执念时,就会导致合作精神的瓦解和集体智慧的流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提出的"游戏理论"分析人们如何通过心理游戏获取认可,而"功成必须在我"正是一种危险的零和游戏。
“功成必定有我”的深层智慧在于重新定义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它既不否定个人价值,也不夸大个人作用,而是将个体视为有机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在《要塞》中写道:"爱不是彼此凝视,而是一起朝同一个方向看。"同样,真正的贡献不在于独占光环,而在于共同朝向目标努力。中国高铁技术的突破正来自几代工程师的接续奋斗;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依赖全球科学家的通力协作。这些成就中,很难说清谁的贡献最为关键,但每个参与者的价值都不可否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正是无数“有我”的协同,才能创造出超越个人能力总和的集体成就。
当代社会的复杂挑战更需要这种超越“小我”的智慧。气候变化、科技创新等全球性问题,绝非任何个人或单一国家能够独自应对,而是需要全人类摒弃狭隘利益,以开放协作的“大我”精神共同解决。(高慧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