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创新 > 文选 > 正文

栽种一株稻禾 饱食精神食粮

2021-05-26 16:25:33 | 来源: 中廉导刊

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奠基人,他的离去,是国家和人民的重大损失,举国悲痛,在袁隆平逝世的医院门口,有人栽种了今年的新稻禾,来纪念袁隆平院士。这样的方式,在我看来,正是怀缅袁老的最佳方式,袁隆平院士一生都在与粮食打交道,他给世人留下的,不仅仅是活人无数地新型稻谷,更有不可或缺地精神食粮。

“先天下之忧而优”。袁隆平院士一生高风亮节,永远站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他本有一个机会成为一名飞行员,但当时的祖国,经济发展落后,物质水平不丰富,连吃饱饭都是问题,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毅然站出来,放弃成为飞行员的梦想,并立下“让全中国人都吃饱饭”的宏愿,走入田间,这一走就是整个人生,为了让中国人吃饱饭,他苦心钻研,研发了一代又一代的高产水稻,困扰中国人几千年的粮食问题解决了,当记者问他,中国还会再出现饥荒吗?袁老肯定的说:“不会了,再也不会了”。中国人吃饱饭的梦想实现多年,暮年的袁老,在谈及粮食问题时,更多的是欣慰,这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高尚情怀。

“粗缯大布裹生涯”。 袁隆平院士一生节约简朴,从不追求浮华的奢靡享受,袁老经历过饥荒的年代,对于生活的要求十分简朴纯粹,他居住简单,穿着朴素,袁隆平院士功勋卓著,获奖无数,本来能够生活得更好,但虚华的物质享受,他从来都不看重,几十块的衣服穿好几年,在几块钱一次的小店里理发,把国家奖励的别墅改造成实验基地,他朴素过了一生,他虽然粗缯大布,居于陋室,但他却胸怀天下,富有四海。

“壮心未与年俱老”。 袁隆平院士,在第一次取得技术突破时是在上世纪80年代,把水稻的产量提升了20%,得到了党中央的表彰,但他却从不躺在功劳簿上过日子,他不断进行技术工攻关,随着高产杂交水稻不断问世,到90年代,彻底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人的手中,而他本人,此时已是功成名就举世闻名了,也到了退休的年纪。他的雄心壮志却不因为名气和年龄而停滞,他所带领的团队不断突破自己创造的水稻产量记录,到90岁高龄,还成功研制出“海水稻”,可多养活2亿人。古语有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袁隆平院士从不受困于自己的年龄,在逝世前,还希望实现“禾下乘凉”的梦想,他永远不沉醉于过去的成就里,他追求理想的步伐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学习。

袁隆平院士把一生奉献给了粮食事业,他实现了最初的梦想,带着微笑逝世了。院士辞去固然令人悲恸,但是我们不能错认为院士永远是国家的顶梁柱,我们永远不能躲在院士们的背后,他们总有一天会老去。现在成为国家栋梁的就是那些努力奋斗、积极钻研事业的新一代,也就是我们自己,在缅怀院士的同时,我们自己应当积极吸取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传承他们的对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建设祖国!(陆镜戎 贵州省黎平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责任编辑:兰明启】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3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