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书写“世界遗产全球治理”的中国答卷
近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并指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道,加强交流合作,推动文明对话,促进交流互鉴,支持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要义,以大格局、大担当、大胸怀,奋力书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全球治理的中国答卷。
锤炼“大国自信”,为“传承利用”展现“中国智慧”。“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我国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目前拥有长城、泰山、良渚古城遗址等55处世界遗产,这些遗产是历史上各民族交流、碰撞与融合的见证,是闪耀在中华文化长空中的“璀璨明珠”,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无限厚重,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它们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我们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和严格遵循公约,构筑和完善世界遗产保护“法治之墙”,时刻把“科学保护、永续利用”记在心头、扛在肩上,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妥善处理好遗产保护、学术研究和创新发展等关系。要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系列政策措施,严格保护遗产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建立世界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两手抓两手硬”的长效机制,厚植全社会生态道德,形成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强大合力。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遵循遗产地自身发展规律,积极采取“非遗+旅游”等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提升遗产地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通过新媒体等多种渠道提高品味和公众认知度,让大批文物、古迹、遗产“活起来”“火起来”,真正让中华文明的“根”与“魂”在传承和利用中绽放光彩、熠熠生辉,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滋养。
勇践“大国担当”,为“保护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展现更多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从“大运河”到“丝绸之路”,从“土司遗址”再到“鼓浪屿”,这些“历史文脉”“城市灵魂”都像“生命”一样被保护和爱惜着、像“老人”一样被尊重和善待着,无不表明我国在世界遗产管理保护中积极稳妥的态度,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我们要持续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等“绣花”功夫,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要努力探索科技与文物的结合,借助人工智能、虚拟漫游、5G通信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构建线上线下相融通的传播体系,多渠道传播世界遗产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让古老的中华文化释放“新力”。要借助多学科、跨领域合作,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科技保护体系、专业力量、创新技术等,如这些年先后对长城、故宫、布达拉宫等重大文物进行了全面保护工程,将遗产保护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相结合,向世界表明保护与发展可以同行共进、相得益彰。
秉持“大国胸怀”,为“交流互鉴”提供“中国方案”。“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待不同文明,中国永远保持着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我们要大力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决打破“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的观念桎梏,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让中华文明在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大交流大交融大交锋中不断发展壮大。要坚定文化自信,既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又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坚持与时俱进,更好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新格局,努力以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且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传播中华文明,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条件。
命运与共,无远弗届。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自信、强化担当、胸怀万里,扬正气、行大道、谋大同,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陈伟南 福建省安溪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