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归来,前行不忘最初走过的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忆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时曾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干部曾在广袤的基层大地奋斗,坚定了人生理想,提高了干事本领,培育了为民情怀。
选调生的工作历程从基层起步,触摸最真实的国情民生,经受最直接的考验锻炼,见证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在生动鲜活的实践中塑造自身的思想、作风和气质。从基层回归机关,工作岗位变了,但仍要保有赤子心、实干劲、创造力,让基层经历成为前行过程中不竭的精神之源。
既要做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者,又要做从实践到理论的提炼者。从校园到乡村,选调生要经历从知识输入到行动输出的转变。在乡村话语体系中,纯理论语言较难引起共鸣,选调生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要通过理解消化思想要义将高大上的理论政策转换成接地气的言语故事,让群众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广,架起理论飞入百姓家的桥梁,构建同心实现复兴梦的基础。在基层,脑袋要抬起来,身子要俯下去,从群众的需求中发现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解决问题。新时代在发展中不断提出新问题,作为答卷人,要把有一定高度的理论精髓具象为基于实际的落地举措,实现把方向、有成效、聚民心的统一。选调生在扮演执行者角色的同时,要做有心人,发挥自身优势,对一时一地的特色经验进行总结,提炼成为具有普遍意义或值得推广的方案做法,探索从特殊到一般的实现路径。离开基层,仍要保持启航时的兴奋和干劲,不断锤炼基本功,在丰富实践经验、深厚理论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理论和实践的相辅相成、循环升华。
既要做从群众中来的共情者,又要做到群众中去的落实者。在基层工作,工位在办事大厅,群众在眼前身边,通过入户走访、联络慰问等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诉求意见可以直接听到,家长里短知晓更加详细,了解之共情,更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又因直接受到群众监督,回应关切必须要有态度、有举措、有实效。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千方百计帮群众解难,才会被群众当作“自家人”。从基层到机关,直接接触群众的机会少了,服务群众的意识不能变淡,向上生长,根要深深扎在群众当中。相较于基层,机关工作更偏向于谋划设计,进行面对更大范围的政策制定时,要发扬“脚踩泥土”的朴实的工作作风,以扎实的调查研究为基础,不能把“群众”看作抽象的概念,带入在基层培养起来的对具象个体和家庭的关注,相关的政策举措才能更加严谨、更接地气、更有温度,向下传导时才会合水土、得人心。
既要做敢于首创辟新的开路者,又要做坚持实事求是的明辨者。基层是广阔天地,从乡村振兴到基层治理,总有新的课题需要探索。乡村和社区是群众自治组织,相对的自主性给了选调生较大的创新空间,从基层的实际情况出发,既可以创新贯彻落实上级路线政策的做法,也可以进行自下而上生长“出圈”的独特试验。基层创新要以问题为导向,把解决问题作为首创辟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谨防作秀、力戒虚功。在推进创新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当地的独特性,在熟悉基层现有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广泛征集乡贤和群众的意见,借助数字技术等新手段,促使新思路新想法见于行动。同时为群众提供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在共建共享中增强群众对新事物新方式的理解和认同。回到机关,工作的规范性更加严格,面对更高的要求,仍要保有创新的热情和活跃的思维,但要守正实事求是的前提,遵循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在创新有名的基础上实现行之有效。(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住建局 吴凯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