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乡土人才的“娘家人”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乡土人才生长在基层农村,植根于沃野,他们深谙基层农业产业增产增收之道,是发展基层产业现代化的“好把式”,是活跃于田间地头的“行家里手”。作为基层党组织要用心用情用力当好乡土人才的“娘家人”,做到因材施教、用人所长、减负增效,全面激发乡土人才活力“新引擎”,推动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一线发挥更多更大作用。
“因材施教”,为乡土人才寻求“技艺精湛”之术。总的来看,乡土人才拥有“一技之长”,但受限于文化素质不高、空间发展受限等因素,难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好马配好鞍,好船配好帆。”培育人才亦是如此,如果不能将乡土人才自身潜能潜力培育到“最大化”,那么将其投放到乡村振兴这场“大考”中也是“海底捞月”劳而无功,长次以往,还将折损人才锐气,最终导致“遗珠弃璧”星沉大海。“育才有良方、有材必有成”。培育乡土人才要学会“因材施教”以需求为导向,按单“点菜”,要着眼于乡土人才的专业能力提升“看家本事”,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灵活化配餐”与“个性化点餐”的多元化培训模式,按照“一对一对接、面对面培训、手把手指导”的方式,提升乡土人才生产工作技术、现代农业经营本领,使其尽快成长为“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要充分发挥“领头羊”“带头雁”效应,通过举办“田地垄间致富讲座”,邀请乡土人才先进典型分享先进经验、先进做法、先进成果,以先进促后进,以“点”带“面”,以“面”带动“局部”,扩大“影响一片、带动一群、造福一乡”的集群发展效应。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带头致富的优势,高质量达到“1+1>2”的育才成才效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用人所长”,为乡土人才物色“人尽其才”之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人才任用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好庄稼种在节令上”,就会使人才难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最终致使乡土人才难以“落地生根”。因此,作为基层党组织要为人才“选好岗、配好枪”,用在“关键位置”上,切实将其职业化素养、专业技术能力、基层产业知识用好用实,合理分配到乡村振兴“大考”中,从而达到“骏马拉车”“壮牛犁田”的良好用人效果。要以人才的“家乡情、自家事”心态作为有利抓手,将其用在自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切实激发乡土人才的“主人翁意识”,让“以情谋事、以情干事、以情成事”蔚然成风,逐步将“独善其身”转化为“同心共筑”,真正让乡土人才“破土而出”“香飘万里”。
“减负增效”,为乡土人才构画“拴心留人”之景。栽得梧桐树,自有金凤栖。氛围越浓、环境越好、舞台越大,乡土人才便会如同“雨后春笋”般越聚越多。乡土人才往往“不求闻达于诸侯”,只要广兴爱才敬才、成才用才之风,便会引来“家燕归巢”,百鸟齐鸣。要建立健全留才聚才汇才机制、创新创造乡土人才发展空间,杜绝“香了女婿、臭了儿子”厚此薄彼,要让本土人才既留得其所,又干得舒心。要积极为乡土人才开辟优先服务的“绿色通道”,落实科研经费、基层产业项目扶持等各项优惠政策,更要要激发干劲,打破学历、职称评价“藩篱”,畅通乡土人才职称评审通道,将乡土人才列入享受人才津贴选拔范围,并给予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便利。要时刻保持容才雅量,充分尊重乡土人才个性特点,加大特色优秀典型人才的宣传力度,让“棋高一招”者“家喻户晓”,从而让“英雄有用武之地”更能“全心全力”。(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委组织部 孟令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