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点与落脚点皆为人民
以民为基,自古有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昭示天下,民乃国家之根本。“人民”二字贯通古今,成为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再一次坚定了以民为本,恪守为民的职责。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新征程委以重任,乡村振兴仍是我国农村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基层干部当如何始终同农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依法而治,约而不束。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规矩是促进社会有序运行的基本途径,是丈量人民行为规范的有效准则。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基层法治体系,基层干部应牢牢把握法治建设的风向标,持续推进普法宣传进农村,引导农村人民努力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好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人民是能动地主体,以法为镜,可以正其行。基层干部可以要求人民以高标准严格服从法律,但绝不意味着“一刀切”、“一锅端”,把人民视为关押在法治牢笼里的困兽。恰恰相反,我们要授予群众自由批判的权利,畅通和规范人民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的渠道,从实际出发,真正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将乡村建设成人民满意,更加自由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中国共产党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政党,要自始至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党的干部在基层治理过程中要充分把握“约”和“束”的辩证关系,既要依法规范社会治理,整顿社会秩序,又要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利民为本,改而不易。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基层在农村。农村要发展,免不了要改革。要改什么?要怎么改?为什么要改?都是乡村建设过程中顶要紧的问题,各中关系如果不梳理清楚就会产生误区。对乡村建设的认识越不清晰,决心越大,能力越强,对农村造成的破坏就越厉害。然重任在前,时不待人,农村改造势在必行,“改造”的铁榔头攥在手心里,基层干部们务必保持清醒,小心谨慎,绝不能打着振兴的名号简单粗暴地大拆特拆,也不能单纯地把农民从平层“请上楼”,更不能让农民远离农业远离农村。而是要沉到底,触到边,俯下身子,去听听“主人家”的意见,尊重农民的意愿,顺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到建设有规划,改造肯实干,一步一个脚印,理清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的“散”“乱”“小”房子,以“腾笼换鸟”的优势重新盘活闲置土地,把庄稼地留给农民,把小院经济留给农民,走出一条符合乡村特色的发展道路。说到底,发展农村尤其要坚持以农村人民为中心,坚持从农业农村实际出发,兼顾面子和里子,做到“改”“易”有度,让乡村真正地以旧貌换新颜。
发展为重,引而不发。过去的五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五年,脱贫攻坚的成果初步显现。今年是百年新征程的开局之年,接续的十年路漫漫而其修远兮,我们仍需不余遗力的探索前行。那么,如何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并逐渐将工作重心转接到乡村振兴的轨道上来?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农村经济,少不了“土方子”。基层干部首先要凝聚“重难点”,以问题为导向,依托充分调研,形成“一村一策”的实施方案,再以引进新技术为主要抓手,帮助农民打破农业生产的瓶颈,促进农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其次,一定要打破单一的农村发展格局,创新多元特色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建立示范点,逐步形成发展带,带一批富一批,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到创业致富的大潮中来。最后,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要认识到人才的基础性,留的住人才,才能稳得住经济。基层干部要牢牢把握人才竞争优势,把人才留在最需要的地方,使得人才促进农村发展,农村发展吸引更多人才,久而久之形成蓬勃生机的良性循环。在所有发展过程中,我们都要从人民本身出发,引导而不是要求人民去发展,最后的成果又回归到人民,终会收获“能者从之”。
提笔不忘人民,落笔心怀人民,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都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在基层工作中,尤其要把人民始终贯穿在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中,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更坚定的底气走出新的意气风发。(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城北街道办事处 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