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和美”与“振兴”环环相扣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几千年来,中国人对这一宁静、美好的乡村景象深深的烙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现如今,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一最新理论既指明了乡村振兴的前进方向,又顺应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地应更加注重在“和美”上下功夫,把党中央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绿色筑底,生态文明入人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生态环境是大自然的馈赠、是生命活力的创造,也是乡村建设的基础,是美好生活的底色。乡村的生态环境好不好、农业的绿色发展优不优,事关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水缸子”,事关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乡村建设中,需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通过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绚丽画卷。
和睦乡村,焕发乡风新气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塑性,更要铸魂;不仅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还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各地在推进乡村建设时应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农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只有推动人与人和睦相处,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文明。
以文育民,乡土文化润乡村。乡村之美,在于人文。“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的建设路子,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记得乡愁,留得住绿水青山”。乡土文化的挖掘弘扬有助于增强村民对“农民”身份、“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认同感自豪感,积聚起乡村振兴的主题力量。以乡土文化育人,不仅能提升人们文化上的满足感,振奋人们的精气神,更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和文化力量。在新时代乡村建设中,既要重视对房屋改造,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也要做好乡风习俗等精神寄托的维系。同时,要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新洲乡 殷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