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础人才“出圈”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基础学科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力量。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强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是主动应对国际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
跳出“冷门热门”的“思维圈”,催化学科交叉融合。要使基础研究的“灶台”热起来,就要运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要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科学体系,助力于基础研究人才的“启航”与“续航”。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于思维的培养和视野的开拓,帮助青少年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禀赋,引导其更好地开展基础研究。
跳出“论资排辈”的“本领圈”,推动青年人才崭露头角。构建良性的培养与竞争机制,根据成果排队,把有限的资源倾向给最有活力、最能产出成果的团队,亦或是根据研究推进程度,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对正在攻关或即将实现突破的科研项目做临时性倾斜。在科研项目中,要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敢于压担子、配资源,赋予青年人才更多“从0到1”的攻坚任务,在无人区静心前行。
跳出“青黄不接”的“生态圈”,铺设阶梯式成长路径。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优化基础学科教育,需要加强不同学段的衔接协同,开展“强基工程”,在基础教育阶段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索欲,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在高等教育阶段厚植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沃土,全周期、全方位、个性化支持引导人才发展,创新科教协同、导师制、本硕博衔接等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复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既能“解决好问题”,也能“提出好问题”。
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加强基础研究,归根到底还是要靠高水平人才,要突破传统途径依赖与思维定势,创新培养方式。(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古塘街道科技路社区 徐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