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垄阡陌间谱写青春的奋斗之诗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点赞了返乡创业“80后”魏巧的新时代“新农人”故事,指出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人才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国家兴。要让更多青年人才回归“希望的田野”,必须植强农“初心”、引政策“活水”、育共富“果实”,让青春之花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广阔舞台上绚丽绽放。
植强农“初心”,让青年“回得来”,在“希望的田野”上大施所能。初心就是力量,使命就是方向。高中毕业时,19岁的袁隆平本可以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却义无返顾选择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农门”;2016年,“种米姑娘”陈雨佳辞去宁安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职务,返乡创业,成为青年致富带头人;华中科技大学工科硕士毕业的90后孙博文,毅然辞掉外企工作返乡种植蜂胶小番茄,亩产净利润3万。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各项事业发展的“源动力”。“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这是袁隆平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农业高校要守初心担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新时代青年要心怀强农的种子,主动到一线去、到基层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泥土芬芳里逐梦乡村振兴,在田垄阡陌间谱写“新农人”的奋斗之诗。
引政策“活水”,让青年“留得住”,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展才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强国建设,多次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成为本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20个聚焦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再次释放了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往往受过良好教育,有热血、肯吃苦、善钻研、懂经营。要拿出“真金白银”的政策力度引才,从打出就业补贴、无息贷款、创业补贴“组合拳”,到成立创业园、搭建创业平台,让愿意上山下乡的青年更有信心;要拿出“真心实意”的政策温度留才。从全过程引育“管家式”服务,到下功夫解决人才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营造尊重人才、礼遇人才的人才服务生态,让愿意扎根乡村的青年留得安心、留得放心。
育共富“果实”,让青年“干得好”,在“希望的田野”上大显身手。从传统到创新、从追随到引领,随着Z世代的年轻人返回乡村的,不仅有新理念、新思路,还有新技术、新产品。返乡创业的大学生郑涛在黄山黟县种植多种高品质蔬菜,通过创新随机搭配、网络销售的“蔬菜盲盒”模式,既迎合了年轻人的好奇心理,又带动当地富民增收;重庆璧山的80后青年李华建立了自己的蔬菜种植基地,总结发明“杂草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方法”等5项生态种植发明专利,带领合作社235户农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种地也有“科技范儿”“潮流范儿”,“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已经渐成“过去式”,如今的乡村,活跃的是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跑起来的是“机器、信息、数据”,农民深度参与的是“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放眼望去,袅袅炊烟间,年轻的面孔纷纷显现,乡村一片希望、充满生机,共同富裕正步步从蓝图化为现实。(池铭渌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娄桥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