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寄语|把想念写进春天,把哀思留在心间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这是宋代黄庭坚笔下的清明。清明时节,春雨绵绵,荒芜之地,哀思生愁。每年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是清明节气的开始,象征着万物生长,清洁而明净。清明节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又被称作踏青节、三月节。每逢清明节,民间历来有扫墓祭祖、思念故人的传统习惯。而如今的清明节,要与时俱进,破旧习、立新规,倡导文明新风、弘扬传统文化、推广环保理念,让传统文化与绿色理念融会贯通,让个人情感与文明理性交织相融。
深化移风易俗,倡导“节俭文明”的时代新风。倡导新时代的文明新风要大力推广厚养薄葬、节俭办丧的文明风尚,提倡海葬、树葬、花葬等安葬方式,革除大操大办、挥霍无度的传统殡葬陋习。弘扬优良家风,倡导当下“及时行孝、日常关爱”的理念。充分利用好网络载体,及时发布祭扫相关信息,规范管理流程,提升服务标准,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祭祀模式,既保留对年长者传统观念的尊重,又为年轻人提供更便捷的“云祭祀”等新型祭祀形式,引导群众做文明祭祀的忠实实践者、自觉遵守者、主动引领者。
沉痛缅怀先人,弘扬“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经久不衰,历久弥新,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实质。通过对历史故事、名人典故的颂扬,弘扬新时代优良家教家风,加深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清明寄哀思,是对历史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事关党的执政兴国、事关人民的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理性寄托哀思,推广“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清明节,自古以来便是祭奠故人的传统节日。随着我国全面节约战略的实施,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绿色低碳理念、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时至清明节,要摒弃在街头、巷口、绿化地等位置焚纸烧香的传统祭祖形式,抵制封建迷信的做法和低俗的祭祀用品,秉持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的生态理念,倡导鲜花祭奠、网络祭祀、植树绿化等文明祭祀方式,以绿色环保、理性文明的形式表达对故人的追忆和哀思。
梨花风起正清明。抚今追昔,鉴往知来。清明,是对故人的追思,更是对文化的传承。新时代的今天,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绿色文明新风尚,用新的方式表达中华民族内敛深沉的追思情感,把想念写进春天里,把哀思留在心间上。(中共抚松县委组织部 王星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