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创新 > 文选 > 正文

清明寄语|把想念写进春天,把哀思留在心间

2023-04-17 11:44:29 | 来源: 中廉导刊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这是宋代黄庭坚笔下的清明。清明时节,春雨绵绵,荒芜之地,哀思生愁。每年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是清明节气的开始,象征着万物生长,清洁而明净。清明节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又被称作踏青节、三月节。每逢清明节,民间历来有扫墓祭祖、思念故人的传统习惯。而如今的清明节,要与时俱进,破旧习、立新规,倡导文明新风、弘扬传统文化、推广环保理念,让传统文化与绿色理念融会贯通,让个人情感与文明理性交织相融。

深化移风易俗,倡导“节俭文明”的时代新风。倡导新时代的文明新风要大力推广厚养薄葬、节俭办丧的文明风尚,提倡海葬、树葬、花葬等安葬方式,革除大操大办、挥霍无度的传统殡葬陋习。弘扬优良家风,倡导当下“及时行孝、日常关爱”的理念。充分利用好网络载体,及时发布祭扫相关信息,规范管理流程,提升服务标准,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祭祀模式,既保留对年长者传统观念的尊重,又为年轻人提供更便捷的“云祭祀”等新型祭祀形式,引导群众做文明祭祀的忠实实践者、自觉遵守者、主动引领者。

沉痛缅怀先人,弘扬“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经久不衰,历久弥新,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实质。通过对历史故事、名人典故的颂扬,弘扬新时代优良家教家风,加深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清明寄哀思,是对历史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事关党的执政兴国、事关人民的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理性寄托哀思,推广“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清明节,自古以来便是祭奠故人的传统节日。随着我国全面节约战略的实施,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绿色低碳理念、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时至清明节,要摒弃在街头、巷口、绿化地等位置焚纸烧香的传统祭祖形式,抵制封建迷信的做法和低俗的祭祀用品,秉持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的生态理念,倡导鲜花祭奠、网络祭祀、植树绿化等文明祭祀方式,以绿色环保、理性文明的形式表达对故人的追忆和哀思。

梨花风起正清明。抚今追昔,鉴往知来。清明,是对故人的追思,更是对文化的传承。新时代的今天,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绿色文明新风尚,用新的方式表达中华民族内敛深沉的追思情感,把想念写进春天里,把哀思留在心间上。(中共抚松县委组织部 王星懿)

【责任编辑:张艺】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3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