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家风的“善”与“不善”
认真研读《严以治家清风传家》之后,对家风“善”与“不善”感悟深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历来坚守“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天下之本在家”的观念,重视家庭传承和家风建设。家风家教,家庭智慧,总结起来就是家学。老话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我国历史上有一些大家族,延绵许久,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是保得衣食无忧,也有子孙偶尔经商,或者考个功名,都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普通人,跟着家庭,舒舒服服过了一辈子。偶尔有出息者,便能显赫一时。这些家族能够经久不衰地得以传承,究其根本就是家族具有“清正”家风为基石的家学传承。
电视剧《乔家大院》的原型山西祁县乔家堡,是清末民初全国闻名的一个商业家族,人口众多,人才辈出,产业遍布全国,乔家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乔家的家风家训,乔家的家训始于发家始祖乔贵发,完善于乔致庸,里面有个道德规范是“六不准”,代代相传,这六不准出自教育家朱柏生的《朱子家训》,这部家训里不仅有不准纳妾等道德规范,还有一些道理。“有补于天地者曰功,有益于世教者日名,有学问日富,有廉耻曰贵,是谓功名富贵。”乔家的家训,大抵是要告诫家人,勤学养德,行善于世,才能常保富贵。在严格向善家训的作用下,乔家形成了优良的家学,传之后世,影响深远,最后成就了举世闻名的家族,延绵富贵200余年,还是近代香商精神的代表。
山西有善家,这是北方家学的代表。在我们浙江的浦江县有个郑家,南宋的时候从外地移居浦江,经历宋元明三朝,300余年,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以规治家,以孝义传家。郑家家风严格,不仅仅在道德层面对子孙有要求,在做事层面也有,比如有一条是这么说的,“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削谱除籍死牌位不入祠堂”,至今郑家历经900余年,大小官吏173位,不管官职大小,什么部门,无一人贪赃枉法,更无贪污国帑,以为自家财者。因家学严谨,明洪武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赐封郑家为“江南第一家”的封号。现今郑家住地被确定为浙江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家学是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内在,表现在外,就是家风。家学好坏,不仅关乎个人的得失,更关乎一家的荣辱,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建设,重视家学传承。“传承”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它文明延绵不断的根本原因。
能够传世的家族,大抵要有良好的家风,有正道的家学,在明清交替之际,部分晋商卖国求荣,走私物资给清军,这其中有个范家,卖力最多,被满清封为皇商之首。范家没有什么好结局,仅仅过了一百多年的好日子,便被历史的车轮碾压得渣子都不剩,毕竟,满清的统治者也会掂量,他们能背叛明朝,难道就不会背叛满清吗?最终,满清的乾隆皇帝找了个理由,查封范家家产,统统打入大牢,家业也不过是延续四代,便化为一场泡影,做了阶下囚。
范家和郑家的对比,难道不鲜明吗?有没有好家学,后果天上地下,难道不鲜明吗?因此,我们的领导干部不管是市长也好,还是董事长也罢,亦或者是基层单位工程师或者其它岗位,都应该切实以良好的家风,营造向上向善的良好风尚,才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祖国。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是社会和历史的选择。同样的,是社会,是历史决定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戚家山街道东升社区 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