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历史中砥砺爱国力量
9月18日9时18分,一阵阵警报声划破沈阳的上空,这座城市仿佛一瞬间静止,只剩嗡嗡的警报声在诉说着92年前这座城市的惨痛经历。路口交警默哀、车辆停下鸣笛、行人驻足哀思,湿润了无数人民眼眶,激荡起国人心中最深沉的爱国之情。血与泪的抗战历史时刻提醒着我们,作为中华儿女,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从事何种行业,都应以史为鉴、不忘国耻、团结奋斗、砥砺前行。
以信仰为磐,坚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的爱国之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日战争完全胜利,930余座城市沦丧,3500万同胞伤亡,4200万人无家可归......这一串串冰冷数字,一个个惨痛的教训,始终是中华儿女心中不可磨灭的伤痛,是中国民族不可遗忘的耻辱。历史不能忘,不敢忘,不会忘,当代中国青年应当铭记历史,志存高远,沿着先辈们前进的方向,接续前辈们未完成的事业,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在大是大非前坚定爱国信仰,在民族复兴征程中树牢爱国情怀,在建设祖国的千秋伟业中用爱国之心凝聚磅礴力量。
以奋斗为桨,砥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之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落后就会挨打”更是中国近代史最真实的写照。十四年抗战,中国人民不怕牺牲、浴血奋战,艰苦卓绝,团结一致,谱写了一曲打击外来侵略者的传奇史诗,激励着后人不怕艰辛、勇往直前、攻坚克难。前有舍身炸碉堡的抗日英雄董存瑞,后有隐姓埋名三十载的核潜艇先驱黄旭华,他们将自身小我融入国家大我,将国家的发展与自己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怀揣一腔“越是艰险越向前”大无畏精神,主动投身于各种斗争,不胆怯,不退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爱国之心激励爱国之行,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和具体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本领、磨炼意志,在大风大浪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大灾大难之际,敢于迎难而上,勇担青年之责。
以赤诚为笔,书写“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爱国之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情感积淀,已成为流淌在中华儿女血液里的精神基因。百年历史波澜壮阔,回首“九一八”事变的92年历史,我们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我们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告诉我们,这一个个成就的取得,依靠的就是数万万中华儿女刻入骨髓的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血脉的“爱国之魂”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责任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指引,用多一份“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志气、多一份“踏破坎坷成大道”的骨气、多一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底气,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攻坚克难,赓续荣光。(书记助理 方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