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葭!归家!
前段时间,一部名叫《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视频火遍全网。一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身人形,被中国记者张永安带回国内,将大英博物馆内中国文物们的思念传给了国内文物“亲友”,正应了那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古诗。短短的三集故事,让我们得以窥见当年中华文化流光溢彩的一角。
流光溢彩的中华瑰宝,现如今却在世界各地绽放光芒。据中国文物协会统计,自鸦片战争至今,共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而大英博物馆内,现有约2.3万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流失的背后,是一段沉痛的历史,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近现代的又一次重演。国将不国之时,何来人关注到这些瑰宝呢?强盗的劫掠,让文物们“骨肉”分离百年。无论是文物还是国人,都没有停下让文物回归祖国的努力。短片里,玉壶被中国记者带回中国,他们走回来的路叫做“瑰葭路”,是中国文物近百年的想要归家的路。是呀,谁不想归家?
“瑰葭”,归家,可也不仅仅是“归家”。所谓“瑰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无数能工巧匠的瑰意琦行,如今却蒹葭苍苍,在水一方;是从绽放着玫瑰的英伦三岛回到开满了芦苇花的中原水边;是寄居百年后的思盼。这条百年归家路上,有救亡图存的人们、有浴血奋战的人们、有奋勇改革的人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努力助推着华夏文明继续回到那个顶点,求的就是一个归家。
叶落归根,是物、也是人。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强盛,有许多文物已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最出名的就是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文物的背后,是文化,是绵延不绝的几千年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大地上的炎黄子孙,中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让在海外的游子“每逢佳节倍思亲”。现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大中华的人才济济,是前所未有的盛况。我们总说过年要回家,老了要回家。“回家”二字,寄托的是无数在外游子的心,文物要回来、人也会回来的。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新时代,我们正在以展新的面貌继续延续着、创造着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正在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这个古老的国家,正在努力地回到正轨,并以充满活力的姿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所有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归家”。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底气与浪漫,是静待很多年以后绽放的光芒。
归家、归家,但愿洛阳亲友无须问,此身已在华夏间。(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2022届县级选调生、蛇蟠乡山后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柯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