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讲好基层故事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四下基层”萌发于宁德、造福宁德又走出宁德,凭借强大的生命力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如今,“四下基层”的优良传统又顺应时代浪潮走到我的身边,成为我讲好“基层故事”的指南,让“坚定练好‘下’字功夫,奋力写好‘一线答卷’”成为我的基层声音。
政策方针下基层,主动“接地气”,讲好宣传故事。“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驻村走访过程中更能体会到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政策的生命力决定着基层治理“一池春水”能否浇灌出群众生活“满园春色”。在驻村工作期间,我积极参与到“微宣讲”“书记夜话”等活动中,以期通过“深入浅出”的宣传让政策方针“飞入寻常百姓家”。政策的好坏应当是由群众来做“执笔判官”,我发现“政策出发点是好的,当到了落实的时候就变了味”的问题在日常工作中并不少见,数字政务的初衷是为基层减负,却让干部养成了“指”上谈兵的习惯。宣传故事从这个“痛点难点”开始讲起,将政策的“一体两面”性对群众展开,让更多人了解政策出发点和落脚点,掌握政策发力点和变动点,让政策方针最终转化为“绝大多数”的共同主张。
调查研究下基层,用好“传家宝”,讲好调研故事。“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做不好的”,要做不断满足群众期待的工作,让群众的“真知灼见”成为干事创业的“源头活水”,沉下身子、放下架子,在基层拾取更多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点滴向往”。随着数字化的逐步推广,“数字政务”“网络问政”逐步成为工作常态,在阅读人民网三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之后,更为清晰认识到新时代的调查研究工作不单单等于收集分析,功夫不仅要下在“指”上,更要练在“脚”上,只有在走入一村一舍、一街一镇的“真功夫”中,方能问民意以解民忧、查民情以促发展。
信访接待下基层,敢于“涉险滩”,讲好服务故事。 “与其群众跋山涉水上访,不如我们干部直接下访”,习总书记的朴素话语告诉我:要想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就要主动变“坐而等访”为“主动迎访”,通过与群众多坐“一条板凳”,让群众“揪心事”化解在“一线”,不断擦亮信访工作“人民满意”的金字招牌。事要解决、怨要纾解,作为体察民情、化解矛盾的重要窗口,信访工作肩负着“济民所需、解民之难”的重任,通过“迎访”让群众诉求抓早、抓小、抓苗头,有效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激化。信访“会诊”、对“症”下药是目前化解民间性问题的“特效药”,只有不断打破群众“信上”不“信下”的思维误区,方能真正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现场办公下基层,对话“面对面”,讲好履责故事。“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通过将办公桌从“办公大楼”搬到“基层一线”,以“水磨工夫”推动更精细化、常态化的办公服务对群众展开,从减少办事环节、优化资源配置中实现为民办事效率提升。作为基层一线工作者,有实现“现场办公下基层”的“快速通道”,一张纸、一支笔、敲上一家居民门,就能将事记上民情日志,将问题摆上移动办公桌,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鱼水情深永相连,让“服务包”“政策包”上线上门,以“主动服务”的工作态度、“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讲好为民服务的履责故事。(藕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