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解忧纾困,托底人民幸福生活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人民是历史的创造主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人民的力量不容忽视。如今中国发展步入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民生问题相较以往更为复杂,用心做好解忧纾困之事,人民的生活才能改善,社会才能保持稳定,经济发展才能稳步向前。
党建引领,完善干部队伍建设,打下解忧纾困“奠基石”。解决民生“急难愁盼”是干部的本职工作,抓好干部队伍建设方能更好地改善民生。正如伽师县水利局局长刘虎身患重病仍奋战在当地水利工程一线,致力于解决当地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以及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立志改变乡村贫困闭塞的宿命,带领村民历经八年在悬崖上开辟一条“绝壁天路”。这些干部将人民幸福当作人生准则,将人民满意度视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造福于民。党和政府应打造一支信仰坚定、本领夯实、急民所需的干部队伍,让民生问题可以更好解决,人民利益得到更好保障。
问需于民,深入基层体察民情,明确解忧纾困“定盘星”。人民的实际需求是干部开展工作的风向标,而深入基层是解民情、察民意的最优途径。廖俊波见到群众时,常常会问及他们的想法、困难,一起商议解决办法;黄文秀在工作时,经常清晨上山和村民交谈,晚上又到村民家中拜访。“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些优秀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为“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写下生动注脚。时代在变,人民的需求也随之在变,倘若脱离了群众,工作重心也会发生偏离。因此新时代下党员干部应深入基层问需于民,精确定位工作目标,做好民生各项工作。
科技惠民,用好前沿科技成果,激活解忧纾困“新引擎”。随着数字技术浪潮席卷全国,“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生活场景。从智能交通、远程教育,到智慧医疗、无线支付,科技为生活带来了便捷,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然而,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同样有其问题所在,例如部分老年人陷入“数字鸿沟”窘境,由于缺乏对智能设备的操作经验,导致在交通、出行等方面遭遇各种阻碍。若要实现科技惠民目标,借助科学技术解决群众“大事小情”,我们必须持续完善对科技成果的使用方式,让科技服务走向精准化、人性化,打通科技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改善民生是一项大工程,既要具备系统思维,多措并举,更要绵绵发力,久久为功。(陈新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