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至上主基调,奏响改革为民最强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将人民的利益置于改革的核心位置,将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转化为改革的关注点、发力点,让改革红利惠及全体人民。
在身到心到中听民情。人民心声是改革所向,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改革需要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聚焦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所思所盼”,满足人民群众期盼。在“身到基层”中听民情,用群众语言同老百姓聊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将“实打实”的民声“捞上来”。在“心到群众”中剖民意,多渠道倾听收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和建议,坚持“人民至上”及时校准方向,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唯实惟先中解民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无论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让3088种药物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还是文化体制改革让2万家农村文化礼堂遍布各地,抑或是户籍制度改革让1.4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这一系列既有针对性又有含金量的改革举措的出台,都让老百姓实打实地感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改革中,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吃穿住行、就业、就医、就学等热点难点问题,既要有勇于承诺的担当,更要有诚心践诺的实招。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用真抓实干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善作善成中聚民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实施个人所得税减轻税费负担、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司法体制改革维护公平正义……这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改革举措,强了信心、暖了人心、聚了民心。当前,改革行至深水区和险滩,面对复杂的国内挑战和国际局势的双重压力,党员干部既要有敢想敢干的勇气,又要善作善成的智慧。面对最坚固的山头、难啃的“硬骨头”,要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将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变为“幸福清单”。同时,要以小学生的姿态拜人民为师广纳贤言,认真总结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形成行之有效的“土办法”,提炼形成可借鉴推广的“金点子”,打通改革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侯玲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