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的滋味
螺蛳,一种常见的家常鲜味。拿水一汆,撒些许盐,点缀葱姜,摆盘就可上桌。入口便是鲜味直击味蕾,嘬嘬尾巴,细细咀嚼,方可品出美味。一次走村入户,奶奶递过来两粒白水灼的螺蛳,简单的味道却让我感慨万千。我们的基层工作,也譬如这盘家常小菜,少了“大鱼大肉”的醇厚浓郁,又没有“洋快餐”便捷直接,却是日日离不开、顿顿缺不得,而里面的真滋味,还得细细嚼、用心品。
初尝得入口之鲜。白水汆的螺蛳,哪怕只是刚入口,尝到一点汁水,就是一股鲜味。刚刚参加工作时,直冲天灵盖的那股“鲜味”,现在还记忆犹新。先是角色转换的新鲜,从配合的群众变成被配合的干部,角色转换带来的是全新的视角,第一次防台、从在家躲避到在外巡逻,做抗旱宣传、从自己节水到劝人节水,去上门慰问、见证了真正的群众冷暖……基层一线,没有庙堂之高,而离江湖之近,每天见到的都是之前没见过的“风景”,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见识书本外真正的世界,哪怕只是窥探到其中一页,也都是那么的鲜活,让人为之雀跃。
巧劲避中间之苦。嗦螺蛳,有人会先嘬嘬尾巴,有人则会借助牙签等工具,都是借的巧劲。基层工作确实棘手,除却身体上的辛苦,还有因为缺乏经验,继而引发的本领恐慌的“心累”。但却总有“巧劲”可解疲乏:单刀直入上门做群众工作或许很难,但是可以找村两委打听事情来龙去脉追究历史原因、可以摸排社会关系采取迂回战术、可以一步拆成三步多次上门徐徐图之;只顾自己低头做事一定不行,还得勤快请教、积极对接、多问前辈,帮助提前预判困难、防范风险、少走弯路。借“他山之石”以攻“其玉”,听“老人之言”来避“眼前亏”。
细嚼品回味之甘。白灼的螺蛳,细嚼起来,萦绕在舌尖的是淡淡的甜。“细嚼”来到基层以后的工作,褪去所有其它“调味品”,感受到的是这个地方因为我而有改变的“小确幸”。结对帮扶的爷爷,从一开始看到我还有局促,到现在看见我就笑眯眯的;村里的“三务”公开栏规范了,书记看见我站在那里,还会问一句什么没做好;参加支部的主题党日,在党员争论得不可开交之时已经可以帮忙调节气氛。回过头来,也是自己不断成长中的“小欢喜”,是看见群众能张嘴、业务工作能上手、大事小情能参与。是这近两年里,细细嚼出来的鲜甜滋味。
海岛冬去春来,小海鲜一茬茬的长,供人品尝;在海岛的基层干部们,也会在这里,吃好一道道“家常小菜”,体会其中的“鲜甜滋味”。(书记助理 柯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