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创新 > 文选 > 正文

紧盯“关键少数”,筑牢改革之基

2025-02-15 16:04:33 | 来源: 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中国组织人事报》刊发文章强调,新时代组织工作需以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为抓手,尤其要聚焦“关键少数”的监督管理,确保干部队伍既能担当作为,又守牢纪律底线。这一论述为当前组织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笔者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当下,紧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这一“关键少数”,既是破解改革难题的“牛鼻子”,也是凝聚群众力量、保障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的核心路径。

以严的标准管住“关键少数”,为改革立规矩、明方向。“关键少数”是推动改革的中坚力量,但其权力集中、责任重大,一旦失范可能成为改革阻力的源头。全国干部监督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紧盯关键人、关键处、关键事”,尤其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用好巡视巡察、述职述廉等手段,确保权力在法纪轨道内运行。例如,江西崇仁县通过“双一工程”精准匹配产业人才,但若缺乏对项目决策者的有效监督,可能滋生“权力寻租”或“引而不用”的乱象。唯有以严的标准约束“关键少数”,才能确保改革举措不偏航、不走样,真正服务于民。

以改革精神赋能监督机制,破解“八小时外”盲区。传统干部监督多聚焦“工作圈”,但“生活圈”“社交圈”的失管可能成为腐败的温床。当前改革需突破思维定式,将监督范围从“八小时之内”延伸至“八小时之外”,通过大数据分析、群众口碑调查等方式,全面描摹干部“个体像”。例如,南京市江宁区委书记李世贵在医疗改革中否决利益输送项目,正是因其在监督压力下坚守为民初心。这种“全链条”监督模式,既能防微杜渐,又能激励干部在改革中敢啃“硬骨头”、勇闯“深水区”。

以人民立场校准监督靶心,让改革成果直抵民心。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增进人民福祉,而“关键少数”的作为直接影响群众获得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改革需“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急难愁盼中找准发力点。例如,在崇仁县,博士人才通过“揭榜挂帅”参与重大项目攻关,但若缺乏群众监督,可能沦为“面子工程”。因此,监督工作需引入民意评价机制,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核心指标。只有让干部在监督中“如履薄冰”,才能确保每一分改革红利都转化为民生实惠。

监督“关键少数”是改革行稳致远的压舱石。新时代的组织工作,既要高举改革旗帜,亦需筑牢纪律防线。紧盯“关键少数”,本质是以严管体现厚爱、以监督护航担当。唯有如此,方能破解“改革空转”困境,让干部在“带电的高压线”下仍能轻装上阵、锐意创新,最终凝聚起“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改革合力。这既是组织工作的使命,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吴宝文)

【责任编辑:朱荣】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3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