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治理精度 绘就民生幸福底色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它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质效和温度的“神经末梢”,只有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精度,才能夯实社会治理根基,绘就民生幸福底色。
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治理“桥头堡”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党的领导是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要发挥好“头雁效应”,党员干部带头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把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同时,强化理论学习,运用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锻造过硬队伍,注重在项目建设、信访稳定、移风易俗等重点任务中练就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党员先锋“三支队伍”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让党旗高高在基层一线飘扬,以党建引领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大动力。
数字赋能,打造基层治理“智慧网”
数字时代的浪潮为基层治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数字化转型是提升基层治理精度的关键驱动力,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能够实现基层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搭建数字化治理平台,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打破信息壁垒,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现基层治理的高效协同。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掌握群众需求,为制定政策、提供服务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基层治理的精准施策。强化数字思维,依托互联网平台增强群众参与数字化治理的维度,凝聚出“整体智治”的社会共识,推动基层治理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变。
多元共治,奏响基层治理“交响曲”
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大合唱”。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坚定不移走好群众路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广泛发动乡贤能人、青年学生、退休干部、居民群众等立足实际参与治理,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建立健全多元共治机制,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实现政府、社会、居民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以社区为依托,搭建协商议事平台,让居民充分表达意见和诉求,共同解决社区治理中的难题。强化服务主动性和补位意识,主动靠前做好末端服务,用小事聚民心,用实事解民忧,凝聚起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
提升基层治理精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以党建为引领,以数字为支撑,以共治为手段,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让基层治理更有精度、更有温度,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任雄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