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我理解中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干部
俗话说“软肩挑不起硬担子”。青年干部,尤其是基层青年干部,面对基层工作中众多矛盾体,没有高远的志向,优秀的品德,为民的仁心,过硬的本领,就无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攻坚克难,无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挑起大梁,无法在全面推动共同富裕中奋发有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六艺”的范围之中,方能担起时代重任,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以道为志向,即立志要高远。茅以升在11岁那年看到文德桥压塌的悲惨情景,就立下要为人们造一条结实的桥的志向。为了实现愿望,他刻苦学习,考上了桥梁建筑专业。后来他实现了自小的理想,造了著名的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青年干部要树立远大理想,找到自己的“道”,用披荆斩棘的勇气和时刻迸发的激情,以积极务实的态度投身到谋事创业中去。
以德为根据,即道德为基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人民公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干部的期望既要在“知”上觉悟,更要在“行”上用力。善于从群众、从书籍、从历史中汲取道德滋养,锤炼品德修为,打牢从政根基。思想上有“德”的追求还不够,外化为实际行动,在服务基层的点点滴滴中不断践行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以仁为凭藉,即爱人爱物。不忧于己而忧于民,百年光辉建党的历史,给我们书写了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从1921年建党之初受新文化新思想熏陶的有志者,到建立新中国之后社会主义改造的先辈们,在改革开放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领路者,再到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年干部们,无一不需要将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有一颗将自己和人民视作休戚与共的共同体的“仁心”。
孔子时期讲究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我们所处的时代要求青年干部除了学习扎实的业务知识,还要有经济、哲学、教育、法律、科学等方面涉略,在我看来是现代版本的“六艺”。青年干部是党新生代队伍中的生力军、未来的主力军,要把学习作为肩上的责任、心中的追求,不断解放思想,更新工作观念,创新工作思路。
奋斗新时代,青春正当时。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干部,需要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增强本领,不要走偏,不要落伍,不要掉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拼搏奉献,用实际行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堪大用、担重任!(浙江淳安县千岛湖镇人民政府 孙皓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