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袁隆平,做一粒基层的“种子”
2021年5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病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如今,一年过去,袁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精神、“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奉献精神、“禾下乘凉,十里稻花”的伟大理想,依然激励着我们,从不曾离开,而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更应该向袁老学习,做一粒基层的“种子”。
学习袁隆平坚定信念、心怀人民,做一粒在理想中浸润的“种子”。年少时,亲身经历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饥馑岁月的袁隆平决心学农,但母亲却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袁老以一句“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反驳,坚持自己“但愿苍生俱饱暖”信仰,一研究就是一辈子。对于袁老来说,理想信念是让所有人“有粮吃、吃好粮”,对于基层干部来说,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是“为民立命”的最朴素情感。基层是落实政策最后一公里的“主战场”,是发展和建设的“主阵地”,更是为人民服务的“最前线”,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心怀人民,才能在纷繁复杂中涵养坚守之心,在千头万绪中磨砺坚韧之力,在修身律己中永葆坚挺之姿。
学习袁隆平勤奋忘我、躬耕田野的务实态度,做一粒在人民中发芽的“种子”。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曾这样描述袁老,“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基层干部作为基层事业的“主心骨”,工作落实的“顶梁柱”,需向袁老学习既能“上接天线”,也能“下接地气”的务实态度。对上,需知道“打铁还需自身硬,干事还要本领强”,要有丰富的知识,广阔的眼界,苦修内力,勤学本领,才能建功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对下,需明白“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树立好作为基层干部的群众观点,了解清当下基层的实际情况,既要“走进”人民群众,也要“走近”群众内心,做到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
学习袁隆平脚踏实地、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做一粒在中实干中成长的种子。为了让杂交水稻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袁隆平同当时自己的两个学生,在水稻抽穗的关键期,顶着最猛最毒的日头、举着放大镜、弯着腰,在一万四千多个稻穗中,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作为基层干部,我们更须像对待科研工作那样对待基层工作,切不可热衷于“晋升路线图”,在工作中“拈轻怕重”“避实就虚”,在升职上“拉关系”“接天线”,而应该学习、发扬袁老“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路上”的实干精神,让晒得黝黑的皮肤成为实干最质朴的“证明”,让挥汗奋斗成为干部最靓丽的“底色”,让群众越来越甜的日子成为基层工作最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
斯人已逝,精神不朽。袁老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科研成果,更留下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脚踏实地的追梦精神,时刻提醒每一个基层干部,要成为一粒心怀理想、心怀人民、心怀责任的“种子”,才能主动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快速在实干中发芽,成长为敢担事、能成事的“参天大树”。(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象溪镇党建办 周露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