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咿呀学语”到“少年初成”
“小雪”已过,天气渐寒。近日,在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时,我读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的这句话,“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作为一名异地基层选调生,我感到无比激动、无比温暖,于是借着这个机会谈一下在基层的见闻见识和感想体会。总结下来,我在村里的这段时间可谓是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到“少年初成”。
“咿呀学语”在农家炕头,学的是“语”,近的是“心”。“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异地乡镇工作有很多难关,语言便是这里面最难的关。在学校时,周围同学来自天南海北,但都说普通话,而在乡村,“土话”便是这里的唯一通行证。刚来的时候,听不懂“土话”让我坐立难安,接到的来访电话里操着“土话”,电话里头焦急,我也焦急;办公室聊天时不时传出些“土话”,别人笑笑,而我沉默;宣讲政策时我讲普通话村民讲“土话”,我听不懂,他也不懂。而我深知,学不会“土话”就始终融不进基层的“圈子”,更做不了基层的工作。从下村的第一天我便暗暗提醒自己,在学校我是研究生,在这里我要做“小学生”,要咿呀学语从头学起,从语调到单词不断积累。现在,我虽然还没“学成毕业”,但我也慢慢掌握了不少词汇,从“个塌”(这里)“个头”(那里)等基础词到“激棍”(厉害)“辰光”(时间)等常用词,有时和当地人交流时还能露出一两句“土话”,听到他们说“个么山东人还会点桐乡话的嘞”时,我很高兴,我和他们的距离也近了一些。
“蹒跚学步”在田家地头,动的是“步”,见的是“真”。“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宝宝在学习走路的时候摇摇晃晃,一步一停,随时可能摔倒。而我跨越“千里”来到这里,对这里并不熟悉,对会议中提到的“哪条街”、“哪条路”、“哪座桥”都不知悉,更不要提“小张家”、“老李家”在哪了。幸运的是从下村的第一天起,村里便当起众安村的免费“地导”,多次带我“走街串巷”—“小李,这是淳安桥,咱们众安村的地标,一桥跨三府,三个桥洞横跨杭嘉湖州三地嘞……”“小李,你看这个雕塑像不像三只碗,来给你讲个故事……”为了早点融入基层,我也开始在休息的时候骑上电瓶车“随处瞎逛”,从最开始跟着导航,一步一停,一步一记录,到现在可以“放下手机”,把村里的地图存进脑子里、放在心上,逐步摸清了这里的“道路”“建筑”。也是这段时间,我终于能渐渐“看清”众安村的真实样貌,“看清”众安村的风土人情,对众安村的认识也不用停留在“网上”“纸上”,而是终于落实在了“眼前”“脚下”。
“少年初成”在地里乡间,成的是“功”,得的是“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来到这里已经3个月了,我终于学会了一点“土话,渐渐能张开嘴与村里的大姐大哥聊天,也认清了这里的道路房屋。更重要的是,我参与到了村里的重大民生工程“水上精品线”,看到村里的破旧的房屋变成了医养中心、爱心食堂,看到村里的广场上搭建了凉亭、游乐设施,成为了乘凉地、游乐场,看到村里的房屋白墙上画上了美丽的乡村画,短短几个月,我有幸参与并见证了村里的巨大改变,听到了百姓对村里建设的夸赞,作为村里的一员,我也无比的自豪。刚驻村的时候,嘉兴市给每一位选调生赠送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每每读起,总能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与老百姓心连心、同呼吸、共劳动的场景。实践是最好的墩苗田,希望在这里,我可以完成“书呆子”到“田秀才”的蜕变,完成从“小学生”到“高材生”的成长,为基层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为一名异地基层选调生,来的时候或许有迷茫、仿徨,但为民的种子已在心中扎根发芽。陆游写过“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希望在不久以后,我能充分融入村里,融入当地群众,也可以做到时不时轻叩屋门,与乡亲们聊聊村情、讲讲变化、叙叙友情,到那时,我也能自豪的说,我在众安村、在基层的熔炉中“毕业了”!(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众安村 李路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