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三德”践行者需坚定内心“三感”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观念的树立对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而言都至关重要。于国家而言,德系“国家之根基者也”;于社会而言,德系社会发展之风向标;于个人而言,德系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大德、公德、私德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考察青海时,曾做过生动的阐释,学史崇德,崇尚的是“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和严于律己的品德”,而这实质上也是对新征程上的党员干部提出的道德建设新要求。如何涵养大德、公德与私德,真正成为“三德”的有力践行者,应做到坚定不动如磐的信念感、一心为民的责任感以及持身守正的自律感。
首先应坚定“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信念感,做永葆理想信念的“明大德”者。“理想信念是立党兴党之基,也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一个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自身坚定信念的共产党员,必将有着不竭的内生精神动力;反之,则其一切行动则有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遑论对党的任何忠诚可言。回溯往昔,无论是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坦然走向刑场的瞿秋白,还是始终相信“只要主义真”、“还有后来人”毅然赴死的夏明翰……一代代革命先烈用宝贵生命诠释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与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反观国外,1991年拥有着近2000万党员的苏联却在顷刻间解体,究其根本原因,便是他们的党员干部早已丧失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导致党内外一片思想混乱,最终分崩离析。历史与经验反复告诫我们,党员干部只有有了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才能真正行稳致远。如今我们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广大党员干部更应把牢理想信念的精神之舵,补足精神之“钙”,坚定理想信念,将信念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做忠于党、“明大德”的切实践行者。
其次应坚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责任感,做坚守人民初心的“守公德”者。党的百余年历史,本质上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历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当前,浙江正以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宁波也在努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新篇章,二者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在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从其性质上便决定了其必须始终坚定一心为民的责任感,去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一个丧失了为民初心的党员干部最终必将沦为被人民所唾弃的“官僚老爷”。党员干部只有始终坚定对人民群众“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百姓的殷切期盼“时时、事事放在心上”,才能真正成为担使命、“守大德”的有力践行者。
最后应坚定“不畏困厄而改节”的自律感,做恪守清白底线的“严私德”者。常言道“做人先修身,立业先立德”,修身立德是为人之根本,更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律的“第二个答案”,是中国共产党虽历经百年栉风沐雨却恰是风华正茂的关键所在。然而党员干部内心的信念感与责任感并非一成不变,它可能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褪色,随着风雨的拍打而隐没。检视近日来发生的官场舆论事件,无一不是因陷入了私欲的泥淖后,逐渐丧失了底线意识,摈弃了理想信念,丢失了为民初心,最终悲剧收尾。党员干部应始终保持对权利本身的敬畏感,坚持对权利运用的自律感,清清白白做事,干干净净做官,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唯有如此,方能成为律自我、“严私德”的清白践行者。(浙江省宁波市选调生余姚市陆埠镇五马村书记助理 杨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