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吃苦”精神 贡献青年力量
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呼吁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号召广大青年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青年干部具有朝气蓬勃、勇于奋进的优点,是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强有力的有生力量。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当代青年的生活条件与过去相比也更加优质,但在当下提倡青年发挥“敢吃苦,会吃苦,耐吃苦”的精神,仍然是永不过时的话题。
明“吃苦”意。“吃苦”的定义是承受痛苦,苦难。但“吃苦”不是人为地制造并承受苦难,而是在面对一个需要完成的目标时,身体饱受锤炼,精神经受磨炼,承受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焦虑与痛苦。本质上是自控与坚持的能力。
晓“吃苦”因。当下受到“丧文化”的冲击,网络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诚然,不愿迎难而上是所有人趋利避害的一种心理倾向,然而“放弃”带来的轻松快乐只是一瞬,问题没有因此得到解决,后续往往需要承受更多的痛苦,因为选择一次逃避,在面对相同的处境时,为了轻松又重复相同的选择,问题不断积压,循此往复,便成为一种恶性循环。相反,在第一次遇到困难就自觉“吃苦”,排除万难,在此过程中不断学习,潜移默化中提升自我价值,后续遇到相同的困境便能胸有成竹而不至于手忙脚乱。古有书生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艰苦成大器;今有陈贝儿跨越艰险,初心不改,江海意无穷。“吃苦”是一种试错,是提前为以后可能出现的困境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精神韧度,先苦后甜。
践“吃苦”行。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过去,“吃苦”精神往往是由于环境恶劣,推动前人不得不为自己谋出路而自发培养出的。如今,得益于深入贯彻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物质生活质量已今非昔比,在生活的泥沼中苦苦挣扎的日子已基本不复存在,因此比起过去的“被动吃苦,”当代青年更应当“自觉吃苦”。
在校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军营中,自愿接受艰苦的训练,完成艰巨的任务,是“自觉吃苦”;青年知识分子前往偏远地区,投身于教育事业,自愿肩负教书育人的责任,适应不尽人意的环境,是“自觉吃苦”;年轻技术人才下沉乡镇,投身于基层当中,自愿运用毕生所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是“自觉吃苦”。
“自觉吃苦”首先需要跳出“舒适圈”面临“恐惧圈”,在此之中,青年干部将以审视的态度正视自己,明确认识到自己的定位,在他人观点的影响下,由于不断被否定,难免产生缺乏自信、自我怀疑的退缩心理;在经历上述恐惧之后,为了缓解这种焦虑,青年往往会自觉选择进入“学习圈”,学习新知识,不断武装自己,从而达到丰富见闻,提升自我的目的。从“舒适圈”到“恐惧圈”再到“学习圈”的流程,很好地诠释了“自觉吃苦”为青年带来积极的变化,在吃苦的过程中不断推动自己向理想的方向迈进。
自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中国正面临世界“力量中心”从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转换的百年未有大变局。在这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下,青年干部更应当贯彻“吃苦”精神,不断磨练自己,恪守岗位职责,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排除祖国向前迈进的后顾之忧。(浙江省瑞安市陶山镇人民政府 郑唯婧)